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貢獻——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生動呈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和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充分展示了這一重要思想的一系列重大原創性理論貢獻。
一、實現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與時俱進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豐富實踐出發,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全面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關系的深邃思考和科學回答,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創造性運用和深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創造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深刻揭示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性,以嚴密的邏輯和創新的觀點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創造性運用和深化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和生態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馬克思主義重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堅持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統一,認為“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雙重維度進行科學分析,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包括綠色發展理念在內的新發展理念,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等科學結論,深刻闡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拓展了生產力發展的全新路徑,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和生態辯證統一關系的認識。
創造性運用和深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生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世界性難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世界前途和人類命運的高度,將研究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視野拓展到全球范圍,深刻洞察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將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從文明觀、生態觀的維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思想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與時俱進。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民族歷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深刻闡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傳承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念。中華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都蘊含著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古語,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傳承中華民族生態價值觀念基礎上,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要理念,為全社會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持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奠定了堅實文化根基。
汲取中華民族友好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態智慧。“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道出了生態資源有限、需要珍惜的道理。“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警示人們對自然不能過度索取,否則將自食惡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汲取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友好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態智慧,強調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強調要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推動傳統的生態智慧在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使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出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
借鑒中國歷史上把保護自然觀念上升為國家管理制度和律令的生態治理經驗。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記載了很多通過建章立制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張、史實。我國古代很早就把關于自然生態的觀念上升為國家管理制度,專門設立掌管山林川澤的機構,制定政策法令,這就是虞衡制度。《周禮》記載,設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漢時期,虞衡制度分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疇官等;往后延續到清代,虞衡制度都一直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虞衡制度闡述我國自古以來對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視,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定修訂,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借鑒我國古代生態治理經驗,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協同發展,指導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以良法保障善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更加有力,推動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三、標注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新高度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系統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彰顯出其中蘊含的強大真理力量和獨特思想魅力。
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升華和實踐結晶。我們黨歷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將環境保護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改革開放后,黨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地方工作期間,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堅持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同本地具體實際相結合,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深邃思考,創造性提出許多具有前瞻性的理念,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實踐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蘊含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路徑原則、科學方法等一以貫之,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我們黨抓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經驗,繼承發展我們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立足新的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謀劃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新的視野、新的認識、新的理念,賦予我們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新的時代內涵,開拓了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新境界,是我們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升華和實踐結晶。
新時代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北京通過持續治理大氣污染,推動空氣質量顯著改善。2024年,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0天,占比近八成,創下新紀錄。圖為2025年7月5日拍攝的從北京通州大運河到大西山的景象。 馬文曉/攝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新的歷史方位,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準時代脈搏、回應人民關切,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歷史依據、基本原則、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戰略路徑、制度保障、社會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從“國之大者”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集中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概括的“四個重大轉變”,即: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實踐證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是經過實踐檢驗、具有實踐偉力的強大思想武器。新征程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必將在引領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也必將進一步展現其強大真理力量。
開辟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全球生態文明,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國齊心協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堅持辦好自己的事情,深刻回答中國之問、人民之問,又堅持胸懷天下,深刻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領導人氣候峰會等許多重大國際場合,闡述包括建設清潔美麗世界在內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出包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內的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等等。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既加強自身生態文明建設,又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承諾實現“雙碳”目標,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推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展現了大黨大國的天下胸懷和責任擔當,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容和鮮明標識,也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超越,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和重大成果,開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應結合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工作,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來源:《求是》202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