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攀枝花市鹽邊縣委黨史研究室:深耕 “三色聯動” 賦能二灘紅色文旅提質增效
攀枝花市鹽邊縣委黨史研究室聚焦二灘水電站建設歷史這一紅色富礦,以黨史研究為引領,深化“紅色鑄魂、綠色賦能、古色添彩”融合路徑,推動二灘紅色基地與文旅多業深度融合,為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黨史力量。
紅色鑄魂:以史為基筑牢發展內核
聯合縣文廣旅局、縣檔案館等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研7次,系統梳理二灘觀景臺、二灘建設展覽館、歐方營地等4處紅色遺址的歷史脈絡、發展現狀,詳細梳理國家領導人視察、二灘移民等關鍵史實。針對二灘紅色資源利用中存在的服務內容單一、權責歸屬不一、整體規劃不足等問題,形成《關于用好“二灘湖”紅色資源放大“滋味鹽邊”文旅效應的部分思考》資政報告,從挖掘紅色“賣點”、打造體驗“亮點”、策劃營銷“爆點”三個維度提出10余項具體建議,獲縣委主要領導肯定批示并納入二灘湖整體規劃。
綠色賦能:串珠成鏈拓展紅色空間
發揮黨史研究“穿針引線”作用,結合S470環湖路改造升級契機,以二灘建設歷史為脈絡,串聯生態資源與鄉村元素,規劃“桐子林鎮金河村—歐方營地—二灘建設展覽館—二灘觀景臺”紅色主線,串聯金河芒果主題樂園、千田灣、傈僳族傳習中心等鄉村節點,形成“紅色研學+田園體驗”動線;依托高峽平湖生態景觀,設計“二灘碼頭—漁門鎮、共和鄉”水墨二灘線路,融入移民新村變遷史講解,構建紅色文旅線路體系,帶動沿線發展“農家樂” 、精品果蔬采摘等業態,讓綠色生態成為紅色文旅的天然底色。
古色添彩:融合創新豐富產品供給
以黨史文化為紐帶,推動紅色精神與民族文化、節慶活動深度融合。在非遺文化節期間,組織傈僳族、苗族非遺傳承人創作《三線建設記憶》《二灘移民故事》等刺繡、蠟染作品,在體驗傳統技藝中學習紅色歷史、感知紅色文化;聯動教育體育打造“賽事載紅”模式,在二灘半程馬拉松中設置“二灘建設故事補給站”,沿途布設二灘建設老照片展、紅色基地簡介和建設者故事講解,全國6000余名選手參賽、1.3萬名群眾觀賽,賽事直播吸引970萬余人次觀看;在紅果彝族火把節中融入紅色元素,通過《雅礱江水天上來》等紅色歌舞,再現二灘移民搬遷奉獻的黨史故事,吸引超5000人參與。
(攀枝花市鹽邊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