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攀枝花市仁和區委黨史研究室:構建“三位一體”發展模式 深化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
攀枝花市仁和區委黨史研究室圍繞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聚焦紅色資源保護、傳承、開發主線,創新構建“紅色資源保護+紅色教育拓展+紅色旅游開發”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助力推進轄區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化建設,為區域紅色文化發展注入黨史力量。
以機制建設為根基,筑牢紅色資源保護防線
作為紅色資源保護牽頭單位之一,區委黨史研究室參與建立“黨政統籌、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構建區、鄉(鎮)、村三級管護網絡,形成全域覆蓋的紅色資源保護格局。聯合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住建等部門成立“區域聯盟”,統籌推進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組織開展紅色資源專項普查,建立紅色遺址保護名錄。協助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系統整理完成116名烈士紀念檔案,修訂烈士名錄并實行“一物一表”建檔管理,實現檔案管理全覆蓋。協同相關部門對成昆鐵路(仁和段)開展搶救性保護,夯實紅色資源物理載體。
以陣地建設為抓手,深化紅色文化育人功能
聚焦紅色教育主責主業,區委黨史研究室著力打造多元化紅色教育陣地體系,提升紅色精神傳播效能。結合區委打造的“一線五點”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助力區委宣傳部編印紅色教育教學指南、點位介紹二維碼手冊等,完善史志閱覽室、黨史宣教中心等宣教平臺建設。打造紅色家教家風講師團,依托黨史宣教中心、黨史教育基地等平臺,充分發揮史志宣講員作用,年均開展黨史宣講30余場,有效促進黨史傳播。深耕學校育人陣地,聯合教體局開發《攀枝花段的成昆鐵路》紅色校本讀物,制作《從苦難到輝煌——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等黨史微課,聯動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基地,打造青少年紅色研學線路,引入六九戶外等社會機構開展沉浸式紅色教育活動。
以融合發展為路徑,激活紅色資源賦能價值
立足黨史資源轉化,區委黨史研究室與區文廣旅局、區融媒體中心等部門達成合作,積極探索“紅色+文旅”融合模式,推動紅色資源從“靜態保護”向“動態利用”轉型。聯合將紅色資源融入區域文旅IP打造,結合金沙江大峽谷度假區、迤沙拉歷史文化名村等項目,推動三線建設文化、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開發談經古樂、苴卻石雕刻等非遺文創產品,塑造“阿沙”“阿俚”文旅形象,構建“紅色教育—農業觀光—體驗消費”產業鏈。串聯三線建設博物館、大田會議紀念館等紅色景點,提供史實資料,助力成功策劃《賡續三線》《蘊創風華》等紅色文藝作品,打造青少年“行走的黨史課堂”,形成“講授+體驗+實踐+互動”研學旅游模式,帶動紅色旅游發展。
(攀枝花市仁和區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