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二個結合”提出的重大意義
本文作者:李文閣(求是雜志社副總編輯)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的,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了深入闡釋,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概念,并就“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進行了全面系統論述。在這個過程中,對“兩個結合”的闡釋不斷豐富,“兩個結合”的意義也不斷深化: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提升到“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和“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推動理論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第二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基本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這里的“中國的特性”“中國的特點”是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就是在闡釋“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問題時提出來的。在提出中國化命題之前,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也就是說,在我們黨提出中國化之初,“中國”就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但不容否認的是,自從我們黨提出中國化命題后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具體實際”和“傳統文化”之間,前者無疑占有更大的“比重”。這從我們黨的第一、第二個歷史決議和黨章的表述中就可以看出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里用的是“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里用的是“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強調,“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里用的是“中國革命的實踐”。黨的十八大修訂的黨章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里用的是“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
綜上可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當下實際是“主要方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很長一段時間并未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并未取得與中國具體實際相并列的地位。所以,“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變化,反映了文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地位的提升。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門負責人形象地概括了當下中國消費的特點:過去消費的是食物,現在消費的是服務;過去看重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現在是產品的審美價值、情緒價值;過去是為需要買單,現在是為心情買單。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作為生活在綿延了5000多年文明中的中國人,其精神需求和對需求的滿足,都帶有民族的形式、中國的特點,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同時,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大。2024年夏天,游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2025年春節,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火爆全球。《黑神話: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鬧海》都取材于《西游記》《封神演義》等中國古典名著。這說明,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越是有個性、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越是能夠得到推崇和追捧。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專門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進言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理論創新的根脈,而且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根脈。“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要賡續中華文明、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以,“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第二個結合”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是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而且在于它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激活傳統文化的方法,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方法。
——“第二個結合”是對“古今中西之爭”的破解。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可以說,“第二個結合”就是對“古今中西之爭”的破解。
“古今中西之爭”是近代隨著中西文化的碰撞才產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先是由器物的層面開始,隨后發展到制度的層面,在20世紀初特別是新文化運動開始后進入到文化的層面。中西文化碰撞之前,中國人有強烈的文化自信,信奉的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但是,自中西文化碰撞后,西方文化的強勢、強力使得中國人逐漸失掉了自信。于是,一部分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甚至走向“全盤西化論”;一部分人固守傳統,持文化保守主義立場,爭論由此產生。
“古今中西之爭”比較熱烈的時期有兩個:一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討論的主要問題有東西文化的優劣、差異,如何處理東西文化間的關系、新舊文化間的關系等。這一時期,西化派占據主流,一些人走向極端,主張“全盤西化論”。另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門的打開,涌進來的不僅有西方的技術、經驗、資金,還有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于是,如何科學對待西方文化、如何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等問題再次成為熱點。當時,也有人走向“全盤西化論”,此種觀念到了21世紀仍然不時會出現。總之,100多年來,“古今中西之爭”一直存在且未能根本破解。盡管我們黨對于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態度和立場是鮮明的、始終如一的,但是,仰視西方、貶低傳統的傾向始終存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如何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等重大理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理性、辯證看待“古今中西之爭”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人的自信顯著增強,中國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這為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奠定了實踐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第二個結合”,“第二個結合”正是對“古今中西之爭”的總結和破解。
(本文是作者在“第五屆全國黨史和文獻論壇”上的發言,即將發表于《中共黨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