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綿陽:學習貫徹《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 多維發力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創新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綿陽市立足紅色資源稟賦,通過“征集史料強根基、創新傳播增活力、深挖資源拓覆蓋、共建平臺促共享”四大舉措,構建起“史料活化—傳播破圈—教育浸潤—資源共享”的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立體化矩陣,為黨史學習教育注入新動能。
廣征博采,夯實紅色文化根基
聚焦《條例》中“加強黨史資料征集保護”要求,實施紅色史料搶救性挖掘工程。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成立市、縣兩級紅色資源征集專班,走訪紅色文化傳播者、三線建設親歷者、抗美援朝老兵等50余人次,收集口述史料80萬字。聯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檔案館、黨校、在綿高校和紅色紀念場館整理革命歷史資料2萬余卷,數字化修復三線建設、“兩彈一星”和抗美援朝手稿等珍貴文獻2000余件。建立“部門+社會”協同機制,征集綿陽重要黨史人物、事件的書信、照片、實物等史料近千余件,編纂綿陽黨史系列資料叢書12部,構建起覆蓋百年黨史的“紅色基因庫”。
數智賦能,煥活紅色傳播形態
緊扣新時代傳播規律,打造“沉浸式+互動化”宣教場景。市委黨史研究室推出綿陽黨史系列短視頻40部,其中《四川馬克思主義宣傳鼓動家——袁詩蕘》被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評為“知史愛史 學史力行——全國黨史和文獻部門短視頻展播”活動短片類“好作品”、《中國共產黨綿陽歷史(10集)》榮獲省委組織部紀錄片類一等獎、《有一些名字》榮獲省委黨史研究室短視頻三等獎。創新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引入情景劇《鍋凸嶺戰斗》、音詩畫《未聽完的〈命運交響曲〉》,通過角色扮演、聲光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感悟紅色文化精神,實現紅色文化從“靜態展覽”向“動態體驗”轉變。梓潼建成四川兩彈城博物館,以及眾多航天科技類展陳和沉浸式體驗項目,參觀人員通過各種展覽展陳、造型逼真的模型、詳實的文史資料等,深入了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科學家們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
全域聯動,延伸紅色教育半徑
以《條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為導向,構建“1+N”紅色文化教育網絡。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王右木紀念園、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梓潼“兩彈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推出“紅軍長征”“三線建設”“抗震救災”“科技報國”等紅色研學路線,組織黨員干部、青少年開展“重走三線路”“尋訪長征足跡”等主題活動。實施“紅色文化進萬家”工程,在社區、農村打造黨史“七進”宣傳教育陣地,開展“庭院黨課”百余場次;針對青少年群體推出“小小紅色講解員”培育計劃,組織校園紅色戲劇展演60余場,覆蓋師生12萬人。創新政企合作模式,開展黨史進企業,在九洲集團等企業建設“紅色工匠”教育基地,開設“三線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合課程,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培養技能人才1200余名。
融媒互通,構建紅色資源共享圈
整合全市媒體資源打造“紅色傳播聯盟”,建立“紅色文化共同傳播”機制。市委黨史研究室與市融媒體中心聯合開發“黨史云展館”,上傳紅色場館VR全景視頻,實現“指尖學黨史”。依托“史志綿陽”融媒體矩陣,開設“黨史學習教育”專欄,圍繞學《條例》,發布微黨課、圖解黨史等作品百余件,實現市縣媒體平臺同步推送。建設“綿陽紅色文化數字館”,歸集電子書、影像資料等數字資源1.2TB,向高校、黨校等單位開放共享。結合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在5個試點村打造紅色文化展陳,將黨史宣講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講授“紅色微黨課”,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享,構建紅色資源共享圈。
(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