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神縣黨史和縣志編纂中心在全省黨史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的發言
錨定三向發力 強力推進黨史“七進”工作
·青神縣黨史和縣志編纂中心
近年來,青神縣黨史和縣志編纂中心始終恪守“黨史姓黨”根本原則,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黨史“七進”工作為抓手,構建“內容供給—平臺支撐—實踐深化”三維體系,推進黨史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深挖紅色資源,打造立體化宣教體系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青神縣黨史和縣志編纂中心多角度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讓黨史“七進”內容從不同維度展現生動。
(一)立體化教材編研。編印《紅色西山武裝起義》《三線建設在青神》《青神縣紅色故事集》等“七進”教材9部,供黨員、干部學習,構建“黨史+專題+故事”教材體系。《青神革命斗爭史》成為全縣各中小學校必修鄉土教材。《青神縣革命老區發展史》在全市印發。
(二)精品化影像創造。創新“微黨課+紀錄片+情景劇”傳播形態,制作《一封家書的故事》《青神三線工業故事》等31部黨史視頻。《眉山革命的搖籃——精進學校》獲全市微黨課十佳,《薪火相傳 精神永續》作為眉山市黨課在全市公開播放,引發社會共鳴。
(三)特色化課程開發。建立“革命烽火—建設歷程—改革實踐”課程鏈,打造了《紅色西山:青神革命的烽火歲月》《黨領導下青神的經濟建設歷程》等14堂精品課程。黨史負責人開展的緬懷學習毛慈影專題黨史課獲市委書記等市級領導現場觀摩時充分肯定。
二、搭建多維平臺,形成全域覆蓋傳播矩陣
“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青神縣搭建黨史“七進”平臺,沉穩布局、精細規劃,穩步拓展紅色文化傳播版圖。
黨史“七進”進校園,為小學生講述黨史故事。
(一)高標準陣地建設。打造“1+7+N”教育網絡,建成紅色西山革命教育基地、青神發展館等7個黨史“七進”陣地。縣農業農村局、縣稅務局等20個部門、6 個村、2個社區、2個學校和3個企業成為黨史“七進”聯系點,實現“15分鐘紅色教育圈”全域覆蓋。
(二)全媒體矩陣傳播。利用青神各類網站開設黨史學習專欄,發布黨史資訊,推出“老區印記”等專欄。多篇黨史內容在“學習強國”等平臺刊登。與央視、省級媒體合作,推出專題報道20余篇,實現“縣級創作、省級推廣、全國傳播”三級跳。
(三)跨區域輻射聯動。建立“基地+高校+社區”合作機制,近年來吸引省級部門、市委讀書班等1200多批次、近20萬黨員到青開展活動。清華大學、四川農大等高校師生9批次近200人,全省5萬余名中小學生先后到黨史陣地參觀。追尋烈士足跡,到夾江、自貢等地跨市宣講7次,推動青神經驗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示范效應。
三、創新實踐載體,推動紅色基因融入基層肌理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青神縣堅守紅色傳承初心,強力推進黨史“七進”工作,重點從關鍵領域精準發力,成效顯著。
青神縣中小學生到黨史陣地學習紅色西山歷史。
(一)進機關,示范引領強根基。縣委書記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親自講授黨史課,縣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積極響應,組建黨史宣講團,進入黨群機關、政府部門開展宣講500余場次,全縣推開“千名支部書記講黨史,萬名黨員學黨史”。同時,編排大型舞臺劇《面向黨旗永生》,在縣內集中巡演,實現機關黨員干部教育覆蓋率100%。
(二)進村社,紅色文化潤民心。為使紅色文化融入群眾生活,將何光輝等革命烈士的故事改編為方言評書,到西龍鎮光輝村、高臺鎮百家池村等開展活動50余場。編排川劇《毛姑就義》等劇目,到青竹街道、漢陽場鎮社區巡回演出上百場,讓黨史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場景。
(三)進學校,培根鑄魂育新人。實施“紅星向黨”育苗工程,縣委書記召集全縣思政教師、師生代表開展黨史專題講授。每年向成藝大學、青神中學等學校贈送上千冊黨史書籍。走進職業中學、學道街小等學校講述革命小烈士方友生、精進學校的故事。每年組織全縣中小學生到黨史陣地參加為期一周的集中黨史教育,培育“小小講解員”隊伍120人,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輻射效應。
(四)進企業,凝心聚力促發展。開展“黨史賦能企業”行動,縣委印發文件舉辦講黨史比賽,經層層選拔,選出十大金牌講解員,講解員走進斑布紙業、德恩精工等企業贈送書籍千余冊并開展黨史宣講。還組織丹甫、彩虹制藥等企業代表開展打卡“紅色地標”、觀看紅色電影等活動,推動“紅色動能”轉化為企業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