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藺縣委黨史研究室在全省黨史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的發言
以保護筑牢根基 以創新賦能傳承
·古藺縣委黨史研究室
古藺是聞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戰役”重要轉戰地。紅軍足跡遍及全縣23個鄉鎮(街道),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古藺縣委黨史研究室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殷切囑托,堅持原真保護、活態傳承、活化利用,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堅持把保護紅色資源作為職責所在,致力精修紅色家譜、守住紅色根脈
深刻把握“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重要要求,注重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讓革命文物、遺址遺跡保留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
一是推進全覆蓋普查。全面摸排認定紅色資源,健全名錄檔案,公開征集紅軍長征在古藺的黨史文獻實物、圖文檔案史料和權威學術專著,調查、認定、登記革命文物500余件、遺址遺跡300余處,動態完善紅色資源名錄庫、檔案庫、資料庫。
二是落實全域規劃。堅持連片保護、整體展示、梯次利用原則,對革命文物、紅色建筑和遺址遺跡整體進行規劃設計,參與編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古藺段)項目規劃》《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帶規劃》《古藺縣紅軍村落建設標準》,構建紅色資源全域保護格局。
三是突出展陳利用。高質量完成觀文云莊陳列館、人民法院紅軍驛站、古藺地下黨斗爭歷史陳列館展陳文字大綱審核,參與古藺紅色文化傳承帶建設,提升打造太平渡口、白沙會議舊址等核心展示點42個,建成茅溪九壩村、永樂德付村等6個紅色美麗村莊。
二、堅持把傳承紅色基因作為使命所系,致力彰顯紅色魅力、塑造紅色印象
深刻把握“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重要要求,著眼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推動紅色資源轉化為新的資源優勢。
一是以紅色故事再現歷史。在省市黨史部門指導下,對古藺歷史和紅色故事進行轉化,融入到講解詞、微黨課,讓紅色文化更加貼近生活、親近群眾。聯合四渡赤水分院古藺教學點開展“上黨課,學黨史”活動,制作《二郎灘開倉分鹽》《四渡赤水中的機要奇兵》等微黨課,拍攝四渡赤水系列片《古藺·1935》,參與《追尋·四渡赤水在四川》現場踏勘和實景拍攝等,四渡赤水紅色點位被央視專題片《航程二萬五千里》采拍播出。
古藺縣太平古鎮紅軍街
二是以紅色載體印證歷史。完成中央紅軍四渡赤水90周年大型群眾文藝晚會承辦相關工作任務,配合做好《四渡赤水在古藺》《赤水河上的密電碼》等文藝精品創作,深度參與省、市四渡赤水在川史實研究,承擔《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在四川故事選編》《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在四川紅色遺址通覽》《中央紅軍四渡赤水途徑瀘州鎮村圖覽》古藺篇章編撰任務,編印《中共古藺地下黨歷史簡明讀本》《紅色古藺》《畫說四渡赤水》《得意古藺研究》等特色書籍。
三是以紅色項目記住歷史。全面參與實施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旅游融合、紅色主題教育、紅色交通配套、紅色形象塑造“五大工程”,多方面推動紅色項目規劃論證,助力建成紅色文化主題音樂公路、1935 印象酒店、長征歷史步道等 25 個重點項目。郎太片區紅色文化連片區域成功入選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雙試點”并通過驗收。
三、堅持把用好紅色資源作為發展所需,致力深耕紅色沃土、激活紅色動能
堅持把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作為黨性教育的重要載體,推動政治訓練更加扎實有效。
古藺縣太平鎮長護坡“四渡赤水”文化墻
一是整合紅色資源,優化紅色課程。聚焦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主題,將四渡赤水歷史巧妙融入黨員教育培訓課程,圍繞“概論主導、分論支撐、特色突出”的基本框架,新開發《四渡赤水與偉大長征精神》等5堂紅色專題課、《長征路上郎酒香》等6堂紅色微黨課。
二是創作紅色樣本,再現紅色記憶。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持續深化“重走長征路”等紅色研學活動,參與舉辦四渡赤水主題演講比賽,多角度提供紅色演講素材,孵化郎酒莊園光影秀《赤河承丹心》精品展演,創作《四渡赤水在古藺》手機漫畫、太平紅云折扇等紅色文創產品,推動傳承紅色資源,感悟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三是聆聽紅色故事,激活情感共鳴。邀請紅軍后人出席“中央紅軍四渡赤水90周年群眾文藝晚會”,在“古藺融媒”APP刊發“古藺籍紅軍故事”,連載《中國共產黨古藺縣歷史第一卷》,聆聽紅軍后人講述其父輩的革命經歷,讓紅色基因廣泛傳播,持續彰顯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