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雅安市蘆山縣委黨史研究室:踐行大黨史工作格局 構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新機制
雅安市蘆山縣委黨史研究室積極踐行大黨史工作新格局,借助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契機,與縣級相關單位聯動配合,創新構建“普查全域化、保護制度化、利用活態化、協作體系化”模式,推動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高質量發展。
全域普查“四維覆蓋”,精準繪制紅色圖譜
實施“四個歷史時期”全覆蓋普查,系統梳理紅色資源128處,其中紅軍長征遺址89處,涵蓋紅四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青龍場戰役遺址等核心資源。創新“一址一檔”數字化管理,建立縣域紅色資源數據庫,收錄超1000份紅軍標語、題壁詩等文物影像,精準標注14處重要瀕危遺址保護等級,推薦“四普”文物清單。普查成果轉化為《蘆山紅色資源名錄》《紅色文物地圖》,實現資源分布“一圖可視”、歷史脈絡“一線貫通”。
制度護航“責任到人”,破解保護管理難題
創新“三級責任人”機制,縣級層面出臺《紅色資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鄉鎮主體責任、部門聯動職責,村級設立138個紅色資源保護公益性崗位“紅色管家”,負責重要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維護,對非國有遺址實行“戶長制”管理。創新“文物保險”制度,為樂以琴故居等18處重點文物投保。2024年開展紅色專項巡查89次,整改隱患6處,投入300萬元完成紅四方面軍舊址防風化工程。建立“保護不力”黑名單,確保責任壓實在“最后一米”。
活態傳承“紅旅融合”,激活資源時代價值
打造“紅色+”融合品牌,推出“長征記憶”“抗震豐碑”等5條研學線路,在龍門古鎮建設“紅軍村”實景體驗區,復原籌糧擴紅場景,游客可參與“背糧過雪山”沉浸式劇情體驗。培育非遺文創IP,省級傳承人創作《紅軍來了》根雕系列作品,年銷售額超百萬元。開發“云上紅館”數字平臺,利用AR技術還原紅軍標語創作過程,短視頻《林峽紅軍石刻》全網播放量超26萬人次。創新“紅色資源收益反哺”機制,將旅游收入的10%用于遺址維護,形成保護利用良性循環。
協同聯動“多元共治”,凝聚保護最大合力
建立“1+15+N”協作體系,縣委牽頭成立紅色資源保護聯席會議,涵蓋宣傳、文旅、住建等15個部門,統籌高校研究團隊、非遺傳人、志愿者組織及群眾自治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專業支撐+全民共護”的多元化保護格局。引入紅后影視等社會團隊成立“紅色智庫”,完成《紅軍在蘆山》等研究成果12項。發動200余名群眾組建“紅色護衛隊”,常態化開展遺址保潔、講解服務。通過跨部門協作、跨領域聯動、跨群體參與,實現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的升級。
(雅安市蘆山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