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漢市委辦公室在全省黨史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的發言
深耕改革研究 賦能地方發展
·廣漢市委辦公室
德陽廣漢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長期以來,在省市兩級黨史部門的悉心指導下,廣漢市緊扣“存史、資政、育人”使命,持續聚焦農村改革歷史研究,傳承改革開放精神,積極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廣漢農村改革歷史被寫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
一、主動作為,筑牢專題研究根基
廣泛搜集檔案文獻資料,組織人員前往省檔案館、省圖書館、廣漢市檔案館等地查閱大量資料,翻閱每年上百份縣委常委會記錄,收錄省委、溫江地委、廣漢縣委的各級文件、報告、領導講話等近百份,為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歷史依據。
遍訪親歷者搶救性征集口述資料,先后訪談岳忠、常光南、葉文志、李明英、張祖澤等親歷廣漢農村改革的各級領導和群眾30余人,形成口述實錄20余篇,這些老同志大多年事已高,部分已離世,這些口述資料從不同角度再現了改革的生動場景。
整合各方力量開展研究,依托人大、政協、農委等各條戰線收集史料,同時與社科聯、黨校、高校等合作,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廣漢農村改革專題資料選編》得到廣泛好評,《廣漢農村綜合體制改革》榮獲四川省第十七次黨史學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鄧小平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川農村改革》被省市刊物刊載。
省市縣三級合力推動成果權威定性,省委黨史研究室領導專家多次深入廣漢金魚、向陽等地調研座談,指導《廣漢農村綜合體制改革》編入《四川改革開放實錄》系列,重新考證的向陽摘牌史實被載入中央《改革開放實錄》第一輯及《中國共產黨歷史一百年》;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積極對接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三卷編寫組桑東華老師親臨指導。
在各方協同努力下,2024年底,廣漢金魚率先試行“包產到組”聯產計酬責任制、向陽率先進行人民公社體制改革這兩項創舉,被寫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上冊,獲得權威認可,為后續深化研究宣傳筑牢了根基。
二、資政育人,助力地方改革發展
為上級黨委部門提供參考資料,向廣漢市委領導集體贈閱《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上冊,撰寫的資政報告《廣漢市推動農村改革始終走在前列》等得到市委領導肯定批示。
這是位于廣漢市金魚鎮上岺村的廣漢市土地改革陳列館。
創新宣教形式提升影響力,制作《歷史的抉擇》《向陽而生》多部反映農村改革的視頻,其中《敢為天下先》在“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四川印記”短視頻展播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二等獎,原廣漢縣委書記葉文志在展播現場與觀眾分享向陽往事;此外,與部門合作,將改革開放歷史納入干部培訓、黨員教育、學生研學內容。
打造特色黨史場館,帶動產業振興新業態,借鑒早期土地承包經驗盤活集體資產,打造向陽農村綜合體制改革陳列館、廣漢市土地改革陳列館等地方特色展館,每年開展上百次現場教學,與文旅部門推出精品紅色線路,帶動發展特色研學等新業態,使得向陽鎮向興社區、金魚鎮上岺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增加30萬余元,激勵群眾傳承敢為人先、創先爭優的改革開放精神,全力以赴抓改革發展,廣漢現已上榜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百強縣。
三、凝聚合力,推動研究提質升級
設立黨史工作新機構,為了進一步加強研究力量,借助去年6月的機構改革契機,在省、市黨史部門大力關心支持下,廣漢市正式成立黨史研究中心(地方志編纂中心),核定10名事業編制,通過公開招考和校招引進6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近現代史等專業碩士研究生。
廣漢市黨史研究中心(地方志編纂中心)組織廣漢中學學生參觀廣漢黨史展館。
提升隊伍專業素養,積極組織新晉工作人員參加省、市黨史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內容涵蓋黨史理論學習、黨史三卷編纂、黨史“七進”工作、黨史信息工作等。
壓緊壓實工作任務,與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中心博士團隊成立廣漢農村改革聯合課題組,在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依托市委辦“書香機關”新媒體平臺,鼓勵年輕同志制作講授微黨課。
多方合作融入大黨史工作格局,在省市指導下與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兄弟市縣對接,學習先進經驗,與安徽滁州鳳陽縣就農村改革源起展開深入交流和資料共享,并以大事記、執政實錄編纂為載體與全市各鎮街各部門形成聯動,為黨史四卷研究編纂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