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孜州委黨史研究室在全省黨史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的發言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團結力量
以黨史研究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甘孜州委黨史研究室
近年來,甘孜州委黨史研究室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民族地區實際,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以黨史浸潤人心、以陣地凝聚共識、以隊伍夯實根基,推動黨史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同頻共振。
一、以史鑒今,以系統性黨史編撰夯實共同體歷史認同
深挖黨史資源,彰顯本土特質。積極開展黨史資料搶救工作,圍繞十八軍進藏途經甘孜、甘孜州民主改革等獨有的黨史資源,編撰出版《紅軍長征在甘孜》《甘孜平叛記憶》《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主改革》《進軍·筑路——十八軍在甘孜》等黨史專著。依托瀘定橋、十八軍窯洞群、朱德與格達活佛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及紀念場館,提煉“藏漢一家親”“軍民魚水情”“牦牛運輸隊”等主題,實現黨史教育與民族文化“雙向共鳴”。
立足地方需求,打造特色教材。針對民族地區語言文化差異,組織編撰《甘孜紅色故事匯》《甘孜黨史紀事口袋書(藏漢雙語版)》等黨史教育讀本,指導州藏研所編撰出版《長征印跡——甘孜州佛教寺院僧人紅色事跡選編》,收錄紅軍長征在甘孜、十八軍進藏等本土紅色故事,覆蓋農牧民、學生、僧侶等群體,不斷加強國家通用語言學習交流,抓好思想浸潤引導。
強化審讀審查,把準導向引領。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開展意識形態動態評估,積極做好涉黨史重大題材作品內容的審讀把關,堅決糾治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全力支持甘孜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孜段)和全域博物館之州建設,指導康定金湯鎮、瀘定杵泥村、道孚團結村、爐霍交納村等地開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工作,參與開發“紅色文創”體驗項目,主動在黨史題材作品審讀審看、黨史故事深挖梳理等方面加強供給,不斷深化黨史工作指導和業務協同。
二、以史育人,以立體化宣傳教育鑄牢共同體思想根基
以文化人,傳播紅色精神。積極探索將民族傳統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用來表達和展示紅色文化,聯合爐霍縣郎卡杰唐卡非遺傳承人合作完成《鐫刻在唐卡中的紅色記憶》國家級非遺項目,將紅軍長征在爐霍等黨史事件繪制成唐卡作品,先后在成都、北京巡回展覽,以藝術之美傳遞信仰之光。圍繞紅軍長征、十八軍進藏、改革開放、新時代鄉村振興等題材,積極參與指導州歌舞團創作《長征長征》情景歌舞劇,該劇作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內容走進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實現紅色題材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甘孜州委黨史研究室干部在結對幫扶村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
以人為本,豐富紅色文化宣教形式。線上推出“鑒往知來”“中共甘孜簡史”“黨史小課堂”等專欄,制作《紅色甘孜》《七十年七十記》系列黨史專題片,通過“咔噠時間”調頻廣播發布藏漢雙語宣講作品,運用流動紅色課堂,加強正向引導。線下堅持以“民族團結進家庭”實踐行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三個意識”教育等活動,深入開展“五史”宣傳教育,推動愛國愛教知行合一。舉辦甘孜州紅色記憶圖片展,與州委老干部局合作建成“雪域不會忘記康定和平解放暨南下干部入康紀念雕像墻”,形成多維度的宣教氛圍。
以陣地為基,厚植愛國情懷。建成全州黨史學習教育陣地10個,“七進”點位12個,對口幫扶道孚縣中古村修建村史館。嚴格落實聯僧入寺入戶機制,做實做細聯系寺廟道孚縣各它寺聯誼幫扶工作。參與指導稻城縣雄登寺、理塘縣向陽寺、丹巴縣雍忠佐欽嶺寺等寺內紅色陳列館建設,探索培養一批青年僧侶為紅色宣講員,不斷夯實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根基。
三、強基固本,以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共同體實踐支撐
深化合作交流,壯大研究力量。積極推進黨史專家庫運作機制,加強與史志文化部門、高校等部門交流合作,切實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深化黨史研究。
召開州級史志文化部門聯席協作會,專題審議《十八軍在甘孜口述史》。
鍛造宣講隊伍,傳遞時代強音。按照“政治強、懂雙語、接地氣”標準,從州內離退休老干部、十八軍老戰士、藏民團親歷者及后代中遴選組成70余人的紅色宣講員隊伍,深入偏遠牧區、邊遠寺廟,用“鄉音土話”講透政策、講活黨史。
織密聯絡網絡,凝聚工作合力。聚力完善和落實黨史聯絡員制度。從各縣(市)、州直各部門明確1名熟悉本轄區、本單位歷史和業務工作的同志擔任黨史工作聯絡員,形成一支80余人的地方黨史工作聯絡員隊伍,從事黨史基礎資料征集工作,在壯大力量“為我所用”、破解基層專職人才缺乏困境的同時培養一批黨史黨建干部,確保黨史教育“縱向到底、橫向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