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中市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以黨史“七進”鑄信仰聚力量
近年來,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堅持系統謀劃、探索創新,以黨史“七進”為抓手,統籌推動黨史宣教務實高效,為推動通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構建“大黨史”格局,形成強大合力
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聯動參與”工作體系,營造攜手共進、互鑒共商、和諧共融黨史工作環境。一是縣委領導攜手共進。爭取縣委堅強領導,把黨史工作納入中心工作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動。堅持“工作一體,文化一脈”,建立“十部門協作機制”,制定一系列常態化長效化制度,統籌推進黨史宣教抓在經常、融入日常。二是部門聯動互鑒共商。部門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紅旗漫卷大巴山》展陳設計,編輯出版《川陜忠魂》《紅色基石》等28本紅色書刊,聯動開展革命舊址遺址普查、黨史資料征集,舉辦《紅色豐碑·川陜記憶》《理想革命高于天》等黨史主題巡展38場次。“穿越時空的緬懷——走進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清明祭掃活動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報道和“中國軍號”等媒體網絡直播,引起廣泛關注。三是社會參與和諧共融。采訪通江紅軍后代、抗日和抗美援朝老戰士征集一批珍貴黨史資料,聘請“五老人員”義務宣講黨史故事、英烈故事和先進模范故事,組織“小小講解員”走進紅色景點為紅色通江“代言”。“老區發展促進會”“紅色文化研學中心”開展紅色文化研究推廣,編撰出版《通江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琴韻千秋》等紅色讀物。縣文聯、詩詞楹聯學會、攝影家協會、書畫協會聯手開展紅色文化采風宣講活動,編撰《紅潤通江》《紅潤兩河口》等書籍,創作“紅云流韻”等紅色作品,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創新“矩陣式”載體,增強宣傳實效
構建群眾走得到、聽得懂、喜參與的黨史宣教載體。一是宣教陣地建到群眾身邊。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81個“史志閱覽室”,實現鄉鎮全覆蓋。各類圖書館、農村及社區書屋全部配備史志書籍,實現群眾不出村學習黨史知識。每年有2000多萬游客到紅色景區和紅色場館瞻仰通江紅色遺址,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二是宣教隊伍走近群眾生活。堅持“力量下沉、宣講前移”,開展“通江花月夜”文藝展演、“送文化下鄉”巡回演出,開設“青春演習堂”“五老講習堂”“黨史月悅講”等宣教課堂,陸續巡回送教下鄉1000多場次,各中小學校組織“紅領巾”“共青團”宣講團,利用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會等活動宣講黨史故事,先進模范結合崗位實際,講述行業光榮歷史。三是宣教方式貼近群眾習慣。結合群眾習慣,提升黨史宣傳載體親近度。開通“通江黨史”公眾號、“川陜記憶”頭條號常態宣傳黨史知識。借力“學習強國”平臺,宣傳紅色遺址、紅色故事、革命英烈,協調“通江組工”“云上通江”“視覺通江”“通江方志”等公眾號,開設“紅色悅讀”“川陜記憶·英烈忠魂”專欄,各網絡平臺共擁有上百萬粉絲,每天閱讀評論量多達幾十萬次。
鍛造“精品化”作品,提升宣教質量
牢牢把握黨史宣教的政治屬性,用好的作品和響的聲音搶占意識形態工作高地。一是推出一批“有實效”的精品課堂。推出專家課堂、實景課堂、展示課堂、體驗課堂和“雙師”課堂,邀請省、市黨史專家在縣委中心組學習會、通江干部講習堂講課,組織黨史工作人員和紅色場館講解員輪流在紅色景區和紅色場館舉辦“緬懷●繼承”“經典誦讀”等活動800多場次。組織黨員干部開展“重走紅軍路”“書刻紅軍標語”“戰場再現”等體驗式學習。學校推出黨史專家掛點+思政老師駐班的黨史進校園新模式,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傳遞紅色文化。二是編撰一批“有深度”的精品教材。編撰出版《通江黨史一卷》《川陜革命根據地革命歷史歌謠集》《老紅軍口述實錄》等黨史專著和《紅色歌謠》《紅色故事》《紅色豐碑》等校本系列讀物,變紅色資源為黨史教育“活教材”。三是創作一批“有成色”的精品作品。參與設計創作的《紅旗漫卷大巴山》被中宣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薦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音樂劇《我的兩萬個兄弟》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優秀劇目”;《碧血豐碑》廉政微黨課被中紀委評為優秀黨課;《兩張黨證》短視頻被評選為全省黨史系統優秀短視頻一等獎。
(巴中市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