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宜賓市珙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多點發力助力文旅資源串點成片
近年來,宜賓市珙縣縣委黨史研究室聚焦主責主業,立足珙縣地方特色資源,助力珙縣文旅高質量發展。
強化專題研究,建睿智之言
把開展資政課題研究、撰寫資政文章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堅持立足地方特色,結合全縣重點工作、中心任務,會同縣政協文史委、縣文廣旅游局等部門開展文旅資源保護利用資政研究,建立強內聯外、團結協作的工作機制,努力形成縱向打通、橫向協同、社會互通的工作格局。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纂寫的資政報告《關于珙縣串珠成鏈打造聯動“兩海”自駕游文旅環線的調研報告》獲縣委分管領導肯定性批示。力爭推出更多可供借鑒的資政報告,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歷史智慧。
抓住陣地建設,賦史志之能
圍繞縣委、縣政府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充分利用孝兒鎮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做好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收集和保護工作,開展孝兒鎮紅色文化基地建設課題調研,擬把孝兒鎮仁義片區作為紅色文化建設重點區域,按照“一心兩基地三線四區”建設思路,建成集參觀、紀念、教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與縣政協通力合作,征集、編纂《“三線建設”在珙縣》文史資料,與正在實施的珙縣三線建設博物館工作相補充,在資料搜集、展館設計、陳列內容等方面精心指導,力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珙縣紅色資源,建好黨史教育基地,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紅旅、文旅、農旅融合文章,打造珙縣紅色名片和紅色旅游品牌。
助推鄉村振興,獻務實之舉
采取試點引領、市縣聯動的形式,整合村文化站(室)、圖書室等陣地資源,建成代家村、錦繡村等村史館、史志閱覽室20余個,設立史志專柜,整理展陳史志年鑒、實物作品等資料4000余份,為傳承鄉村文脈提供有力載體。將村志編纂與鄉村建設規劃銜接,整合資金1900余萬元,實施傳統民居、古街古巷、文物古跡等修繕保護工程,提升改造道路風貌等周邊環境,推動8個村成功入選省級傳統村落名錄。依托“四川古僰文化之鄉”等文化品牌,打造珙縣博物館、苗族蠟染技藝館,串聯龍茶花海、僰人懸棺等文旅資源,推出非遺研學等文化體驗游線路。
(宜賓市珙縣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