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守正創新擔使命 砥礪奮進譜新篇——2024年全省黨史工作回眸
2024年以來,全省黨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出臺契機,堅持黨史姓黨講政治,守正創新擔使命,深耕主業出成果,統籌推動黨史研究、黨史著作編寫、黨史宣傳教育、黨史資料征集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奮力書寫新征程上黨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四川答卷”。省委常委會會議聽取了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匯報,并對全省黨史工作取得的新成效給予了肯定。
堅持黨史姓黨
服務中心大局主動作為
始終以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牢牢把握“黨史姓黨”根本要求,全面推動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在黨史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做優“必答題”。高質量落實省委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相關任務,完成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緬懷館展陳文字大綱審核和學術研討會論文征集評審工作。積極推動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完成全省10820處紅色遺址普查建檔,形成“1+21”卷成果匯編。組建工作專班開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在四川史實研究,全力推動實地踏勘、專題著作編寫、系列片拍攝、正本資料館建設等工作,擬在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之際推出“四書一館一片”系列成果。
做實“自選題”。堅持黨有所需、史有所為,主動思考謀劃服務全省中心工作,精心編撰《四川百年黨史中的紀律故事》,為全省黨紀學習教育提供鮮活教材,謀劃實施7個方面22條工作措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學習宣傳見行動、貫徹落實有成效。瀘州挖掘史實史料編輯《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期間黨的紀律建設資料選編》,被多部門作為黨紀學習教育輔導用書。遂寧編印《遂寧市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資料匯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做好“附加題”。聚焦“黨之大計”“省之要事”,結合省委工作重點、時政熱點和關鍵節點開展資政服務。省委黨史研究室圍繞國家戰略腹地脈絡梳理、天府糧倉歷史考察等主題推出資政報告,《運用歷史思維思考四川建設國家戰略腹地》等資政研究獲得省委省政府領導簽批10余次,《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歷程及特點》等4篇在《四川日報》《四川黨的建設》刊載。全省黨史部門撰寫資政報告300余篇,有力服務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決策。
續寫紅色家譜
黨史著作編寫有力有序
把黨史基本著作編寫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以精品力作的標準開展集中攻堅,編修紅色家譜、為黨“傳經布道”。
廣泛開展資料征集。突出系統性和完整性,持續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懷指導四川工作的資料征集研究,編撰《習近平總書記關懷指導四川工作資料摘編(2012—2024)》等。緊密圍繞“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開展資料征集,為專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成都聚焦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征集形成6大類19個方面專題資料,雅安完成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宣傳引導資金項目《西南人民革命大學西康分校資料收集整理工程》。
集中攻堅打造精品。牢牢把握黨史基本著作編寫基本遵循,匯聚精干力量打大仗、打硬仗、打苦仗,采取“月匯報+季調度”工作機制,集中攻堅完成近50萬字的四川黨史三卷初稿。圍繞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科學統籌研究力量,積極開展資料征集、業務培訓等工作。通過業務培訓會面對面指導、定期調度點對點督促,整體推進全省黨史基本著作編寫。
編撰實錄見證歷程。忠實記錄新時代黨治蜀興川生動實踐,修訂執政實錄編纂指導規范,推動市縣全覆蓋編纂完成2023年度執政實錄。聚力書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歷程,聯合重慶編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錄(2020—2024)》。遂寧收集整理重要歷史文獻,在建市40年之際推出《閃光的足跡》《輝煌四十年》等成果。阿壩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歷程,編撰完成《阿壩州生態文明建設實錄》。
深化研究闡釋
黨史專題研究量質提升
堅持把研究作為黨史工作的第一要務,深挖四川百年黨史中豐厚紅色資源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啟示,積極推出具有原始創新性或系統集成性的研究成果。
做強特色品牌。圍繞四渡赤水、三線建設、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等重大黨史事件和四川獨有的黨史資源開展研究闡釋、宣傳宣介,持續打造四川黨史黨建品牌。下大力氣擦亮“紅軍長征在四川”紅色名片,編撰《紅軍長征在四川大事記》《毛澤東長征在川大事記》等著作成果。綿陽、德陽、攀枝花、內江等圍繞三線建設主題開展課題攻關,舉辦研討交流,《從三線建設重鎮到中國(綿陽)科技城》等重點研究項目如期結題。
深化專題研究。聚焦重大黨史事件和重要黨史人物開展挖掘闡釋,落實“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時限清單”三張清單,積極推進《中國共產黨四川100年大事記》《四川黨史人物傳·第四卷》《四川省中共抗戰老戰士口述史》等專題研究,全省黨史部門推出黨史編研作品260余部。廣安、德陽等地出臺科研成果激勵辦法,相繼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加強轉化利用。緊扣大局需要和社會關切,著力推動黨史研究“上游產品”向成果運用“下游產品”轉化。省委黨史研究室撰寫的《加快培育山莨菪產業鏈,擦亮川藥“金字招牌”》,以“小切口”破題,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共同開展黨史資政課題研究,打造紅色景點線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黨史力量。
創新載體形式
黨史宣傳教育有聲有色
著力在宣傳載體的多元化、傳播語言的生動化上下功夫,積極推出讓人民群眾看著順眼、接地氣的黨史宣傳活動和作品。
發揮主陣地功能。召開全省黨史“七進”工作現場推進會,推動機關、企業、學校、社區等各方面共同關注黨史、推動黨史工作的良好局面,全省各類黨史宣傳陣地開展宣傳活動3300余場次。舉辦“走進四川黨史 追尋紅色印跡”全省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系列活動,通過舉辦一次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巡展活動、編印一本紅色教育場館集錦、上線一批紅色精品展覽等“八個一”主題活動,助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用好新媒體平臺。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布局和占領新媒體傳播陣地,推動全省黨史部門積極策劃運用新媒體創新開展黨史宣傳教育,讓黨史正史“飛入尋常百姓家”。舉辦“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四川印記”短視頻展播、“青年學黨史·奮進新征程”全省大學生有聲閱讀黨史作品等主題活動,收集各類短視頻作品592部、中英文有聲閱讀音頻作品923部,精選部分作品在“學習強國”等平臺線上展播,視頻點擊量超1300萬,音頻作品點擊量達40萬。
落實責任制要求。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制定《重要黨史文獻題材作品審核工作實施辦法》《重要黨史文獻題材作品審核接件程序的補充規定》等制度,審核《抗美援朝老戰士口述史資料》等重大黨史題材作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守牢守穩黨史領域意識形態陣地。
匯聚發展動能
黨史工作體系更為健全
牢固樹立工作“一盤棋”意識,積極構建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內外互通的工作體系。
開門修史借智借力。加強縱向聯動和橫向協作,全力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與有關省直部門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同部分在川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召開成渝地區黨史工作交流座談會,聯合舉辦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研討會,與陜西、廣西、貴州等地黨史部門開展合作交流。通過展演分享、現場觀摩,推廣基層以兼職黨史員、黨史聯絡員、黨史“土專家”等形式壯大黨史工作力量等創新工作經驗。
崗位練兵鑄魂提能。舉辦全省黨史部門骨干培訓班等專題培訓,培訓各級黨史黨建干部千余人次。修訂《黨史資料征集、保管和使用辦法》《地方黨委大事記編寫規范(試行)》等制度為市(州)提供業務指導,派出專家赴巴中、甘孜等地開展業務培訓。聯合相關市(州)圍繞三線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開展主題研討。
嚴管厚愛激發活力。以集中編研、課題攻關、上臺講課等方式加強干部培訓培養,錘煉過硬政治能力、精湛業務本領、務實工作作風和擔當負責精神。規范機關內部管理,研究出臺《關心服務干部職工十條措施》《干部外出授課管理辦法》等制度18項,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全省黨史部門干部有為有位成為共識,干事創業氛圍更加濃厚,黨史工作影響力、好評度有力提升。
(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