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攥指成拳聚合力 破題開局啟新篇——全省2024年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綜述
2024年以來,全省各級黨史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和省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相關部署要求,主動適應新時代黨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積極破解長期以來困擾黨史事業發展的各種主客觀制約因素,用持續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為抓手,整合相關資源,統籌各方力量,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上下有效聯動、部門齊抓共管、內外協作互通、社會廣泛參與的黨史工作合力,推動新時代四川黨史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多向發力,“大黨史”工作理念逐步深化
全省各級黨史部門積極作為、靠前謀劃,主動爭取黨委重視,召開專題會議推進,強化制度規劃保障,推動“大黨史”工作格局向更寬視野、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一是黨委重視、高位推動。各地黨委常委會每年專題聽取黨史工作匯報,專題學習《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并研究貫徹意見,把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納入重要工作部署,系統謀劃、強力推進。峨邊縣委任命縣委副書記兼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把縣委黨建辦、縣委人才辦、縣委城鄉基層治理辦設在縣委黨史研究室,賦予了黨史研究室新的責任和使命。二是專題部署、有力促動。10月14—18日,在樂山市召開全省黨史部門骨干培訓班暨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現場會,總結經驗、破題起勢,強調要堅持“四破四立、先立后破”,既下“任務書”,又畫“路線圖”,從思想、方向、路徑上對全省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進行部署,全面鋪開相關工作,推動“大黨史”工作格局走深走實。三是制度護航、引領帶動。著手起草《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關于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從制度層面對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給予全新重視。成都市印發《成都市黨史工作規劃(2023—2027年)》,強調“全市‘一盤棋’,各地各部門要統籌資源和力量,全面系統推進,實現黨史工作質量和成效最大化”。
二、多方聯動,“大黨史”工作機制逐步構建
全省各級黨史部門強化系統觀念,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從“一家獨奏”走向“集體合唱”,逐步形成全省黨史工作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開放合作工作機制,最大限度釋放黨史資源的整體效能。一是堅持上下貫通。積極爭取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工作支持,在專項資金、培訓授課、研究指導等方面加強匯報爭取;在縣(區、市)建立22個黨史工作基層聯系點,并制定《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工作基層聯系點管理制度(征求意見稿)》,通過典型示范將黨史業務指導延伸到最基層;省、市、縣三級黨史部門聯動完成紅色遺址普查,統計出紅色遺址10810處,出版《四川省紅色遺址普查成果匯編(省卷)》;圍繞落實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相關任務,做好全省論文征集和評選上報工作。二是堅持左右互通。積極與黨校、檔案、地方志等部門構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協同模式,聯合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和黨史研究基地,共同開展重大課題攻關;舉辦“推動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培訓班”,邀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派出4名專家領導來川授課;組織編輯《四川百年黨史中的紀律故事》印送省領導和省級相關單位參閱,廣受部門好評。三是堅持內外溝通。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史工作交流座談會,共同商討聯合編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錄》相關事宜;加強同重慶、湖北、陜西、甘肅等地黨史部門合作,聯合舉辦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研討會、川陜甘毗鄰市黨史地方志工作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等。成都、德陽、眉山、資陽推進資料共享、專家互動、課題同研,合力打造“成德眉資紅色+”黨史品牌;攀枝花、雅安、樂山、德陽、涼山等地召開“三線建設與城市發展座談會”,分享經驗、互學互鑒;遂寧市與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共建“紅色場館聯盟”,形成遂潼川渝毗鄰地區黨史交流一體化發展格局。
三、多措并舉,“大黨史”工作隊伍逐步形成
全省各級黨史部門堅持把黨史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充分調動可用資源,既整合內力、又借助外力,有效解決黨史部門人才匱乏的問題,為全省黨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是打造骨干隊伍。對標“職業革命者”要求,組織召開全室干部主動擔當作為專題會,動員全室干部協同發力,找準服務全局工作的切入點,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和作用;規范機關內部管理,集中制定或修訂《關心服務干部職工十條措施》等制度規范17項,聚力鍛造高素質專業化的黨史干部人才隊伍。二是建強專家智庫。建成四川黨史專家智庫,第一批共聘任100名專家,包括了省直機關中的復合型領導干部,黨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專業性學術人才,在資政建言、學術研究、審讀審看、宣傳育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涼山州印發《關于推薦涼山史志專家庫人選的通知》,整合全州史志人才;成都市金牛區組建黨史研究員、聯絡員、宣講員三支隊伍,聚智聚力、形成合力。三是充實學會力量。廣泛吸納黨史專家學者、省級部門及科研院所領導、各級黨史工作者和愛好者加入四川省中共黨史學會,參與黨史資料征集、課題研究、政策宣介、意識形態引導等各方面工作。瀘州、宜賓、綿陽、廣元等地充分發揮當地史志學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在促進當地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黨史專題研究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四、多點開花,“大黨史”工作成效逐步顯現
全省各級黨史部門把構建“大黨史”工作格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升黨史工作質效上,以同向發力凝聚工作合力、以同題共答破解問題難點、以同頻共振服務中心大局,找準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真正做到黨有所需、史有所為。一是黨史編研走深走實。牢固把握黨史正史著作的基本遵循,組織精兵強將攻堅黨史三卷編寫工作,召開全省地方黨史三卷編撰工作推進會;明確一個處室專門承擔黨史四卷編寫任務,全力確保編寫工作按照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進度要求推進;抽調精干力量成立四渡赤水研究專班,召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在川史實研究實地踏勘推進會,謀劃推出“四書一館一片”黨史研究系列成果;啟動《毛澤東長征在川大事記》《巴蜀大地憶紅軍》等專題研究和編寫工作。二是資政研究出新出彩。把資政研究作為發揮以史鑒今作用的重要拳頭產品,統籌謀劃推進普及類、理論類、現實類資政研究,由室領導帶隊分別赴重慶市、廣安市、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開展調研,編撰《鄧小平在四川的足跡綜述》《鄧小平在解放和主政大西南中的紀律建設》《什么是戰略腹地?為什么是四川?》《四川推進“天府糧倉”建設的歷史考察及現實啟示》等資政專報,部分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采納吸收。三是宣傳教育有聲有色。開展“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四川印記”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各地各相關單位積極響應,廣泛參與,報送視頻作品592部,評審出的100部優秀作品“七一”前夕在全網展播后,社會反響熱烈。牽頭編寫45個典型四川黨史故事和黨史人物事跡文本,會同省委教育工委、團省委等單位在112所高校開展四川省“青年學黨史?奮進新征程”大學生有聲閱讀黨史作品展播活動,收到中英文參展作品900余件,對評選出的優秀作品進行線上展播和線下展演,廣受各方好評。內江市舉辦黨史講堂、青春講堂、專題宣講100余場;自貢市創新采取“片區+行業”方式整合黨史聯絡員隊伍,形成4個宣教服務小分隊,全域推進黨史“七進”活動。
?。h史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