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巴中市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四個一”加強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
巴中市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依托豐富的黨史資源,推動“黨史資源大縣”向“黨史工作強縣”“紅色資源大縣”向“紅色旅游強縣”兩個轉變。
建立一套常態長效機制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組織全縣60多個部門、33個鄉鎮聯動開展紅色資源普查,對全縣300處紅色資源進行普查。建立鄉鎮、村社紅色資源保護網格化管理“點長”責任制,鄉鎮、村社網格化組織體系,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為“鄉鎮點長”,鄉鎮包村領導為“村級點長”,村社干部為“末端點長”,分級管理,各負其責。
推出一批陳列展覽展陳
聯手相關部門采用文物、文獻、圖片、多媒體演示等進行互動體驗,策劃推出一批“內容科學化、語言科普化、形式藝術化、手段現代化”的主題陳列展覽,建成空山戰役遺址、毛浴政工會議、川陜省委黨校舊址、紅江縣保衛局舊址主題展陳,川陜革命根據地《紅旗漫卷大巴山》主題展陳被中宣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薦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重新設計的主題展陳獲批后,正在推動建設紅軍入川第一鎮、苦草壩后勤基地、川陜省工農銀行等主題展陳。
創建一批黨員教育基地
堅持把通江縣的革命博物館建成黨史文物資料集中展示的重要平臺、黨史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重要載體、講述紅色故事的大舞臺、黨員干部黨史教育的主陣地。集中優勢資源創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個,省級黨史教育基地2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個,市級黨史教育基地1個。
創作一批黨史宣教作品
統籌協同,聯動合作各單位、黨史工作者編寫《川陜革命根據地革命歷史歌謠集》《老紅軍口述實錄》《紅色故事》等黨史文獻類資料7本,《紅色豐碑》《紅色基石》《紅潤通江》《紅潤兩河口》《琴韻千秋》等紅色文藝作品42本,創作紅色音樂劇《我的兩萬個兄弟》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優秀劇目”,《碧血豐碑》廉政微黨課被中紀委評為優秀黨課,《兩張黨證》黨史短視頻被評選為全省黨史系統優秀短視頻一等獎,在中央黨史文獻網展播。
(巴中市通江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