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元市昭化區磨灘鎮盤活紅色資源 勇毅改革創新 助力全面建成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示范鎮
今年來,廣元市昭化區磨灘鎮黨委把黨史學習教育的強大動力即時轉化為推動本地改革發展的強大活力,不斷挖掘境域內以昭化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漩渦塘戰斗遺址為核心的紅色文化資源,切實助力全面建成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示范鎮。
磨灘鎮地處大南山余脈,位于昭化區最東端,與廣元市旺蒼縣、蒼溪縣接壤,平均海拔850米,為三縣之鎖鑰,兵家之必爭。1934年1月上旬,反“六路圍攻”戰役時,紅軍從昭化向旺蒼方向收緊陣地,敵陶宗伯旅一部瘋狂向王家壩蘇區進攻。紅31軍92師274團一部在晉賢鄉熨斗山與敵激戰一天一夜后,轉移到磨灘鎮中華村漩渦塘。敵軍尾隨而至,紅軍奮起抗擊,并布下疑陣,成功連夜轉移至旺蒼。磨灘人民積極支持紅軍革命,成立了磨灘鄉蘇維埃政府,建立了鄉赤衛軍、童子團、游擊隊、少先隊等地方武裝,有力地配合了紅軍對敵作戰。全鎮共認定紅31軍革命烈士60余人。
2020年12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文件公布昭化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漩渦塘戰斗遺址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戰斗遺址位于磨灘鎮中華村三組,海拔1149米,保護范圍面積約為28687.82平方米,現存舊址紅軍防御工事一處(戰壕)。遺址下面至今還深埋著當年在戰斗中犧牲的紅軍戰士遺骸。如今,漩渦塘戰斗遺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磨灘人發揚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磨灘的發展史上寫下輝煌篇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磨灘人民發揚革命老區精神,自帶干糧,住窩棚飲涼水,肩挑背馱,自力更生修建了有效蓄水1037萬立方米、主干渠37.5公里、支渠70余公里的工農水庫,使幅員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6萬多人從此免受旱災威脅,使磨灘旱地變成自流灌區,年年滿栽插,歲歲皆豐稔。工農水庫不僅成為同期四川省同類水庫中修建時間最短、投入資金最少、效益發揮最大的骨干工程,也是建設質量最好、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樣板工程。經過一代又一代磨灘人民的艱苦努力,如今磨灘鎮境內有中型水庫1個,小二型水庫6個,山坪塘268個。這些水利工程,歷經40余年,仍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抗美援朝戰爭中失去上肢和右眼的一級傷殘軍人——李化武積極參加磨灘鎮工農水庫的修建工作
昭化區磨灘鎮工農水庫航拍圖
昭化區磨灘鎮“紅旗渠”
如今,磨灘鎮黨委政府立足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大膽改革創新,厚植農業底色,持續檫亮“王家貢米”金字招牌,成功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在四川省率先探索試點“田長制”,正以更加昂揚奮進的姿態,加快建成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示范鎮,其成功典型的經驗做法被中央臺報道。
(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昭化區磨灘鎮黨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