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溫激情歲月 凝聚“三線精神”
重溫激情歲月 凝聚“三線精神”
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在上世紀60年代以戰備為中心開展的三線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在四川地區建設了攀枝花鋼鐵基地、成昆鐵路、襄渝鐵路和國防工業基地等一批戰略項目。回首三線建設那段敢為人先的壯麗史詩,重溫三線建設那段熱火朝天的激情歲月,凝聚三線建設歷程中所體現的“三線精神”,對四川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承擔好新使命具有重大意義。
什么是“三線精神”?
艱苦創業是“三線精神”的基點。
三線建設所遇到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懸崖險絕通鐵道,巍山惡水齊變樣。”這是彭德懷在視察工作時寫下的詩句,也是三線建設艱難條件的真實反映。在成昆鐵路的修建中,必須要穿越地質大斷裂帶,沿線山勢陡峭,地形地質復雜,設計施工難度之大前所未有,與此同時生產工具又比較單一落后。面對如此艱難的情況,三線人沒有膽怯和退后,用雙手、用鋼釬和鐵釬在水中、泥中開山。成功開鑿隧道427座,總延長341公里,架設橋梁991座,堪稱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跡。正是三線人靠著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才能在懸崖絕壁上修建鐵路,使三線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了質的改觀。
無私奉獻是“三線精神”的靈魂。
三線建設荊天棘地的困難對每個三線人來說都是一場考驗。“三塊石頭支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杠杠壓(挑土抬石),晚上壓杠杠(睡樹條做成的床)”是三線建設艱難條件的真實展現。三線建設期間,一些軍工企業遷到了四川宜賓,參與其中建設的大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知識分子和科技精英等。他們甘愿放棄原先較好的工作和生活,為三線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尤其是在建設之初,以核工業為首的國防工業具有一定保密色彩,所以他們大多是無名英雄。就是這些無名英雄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四川的現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團結協作是“三線精神”的核心。
三線建設是舉全黨全國之力進行的!昂萌撕民R上三線”,三線建設需要什么,舉國上下就支援什么。就攀枝花鋼鐵基地而言,參與建設的有13個部委,涉及四川、云南和貴州等省份。只要是攀鋼需要的,都會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澳銈儾桓闩手,我就騎著毛驢去那里開會,沒有錢,拿我的稿費去搞”“攀鋼建設不是鋼鐵問題,是戰略問題”,這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對攀鋼的重視和支持!拔沂屈h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是三線人的內心真實寫照。舉全黨全國之力進行三線建設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全國一盤棋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勇于創新是“三線精神”的精髓。
三線建設是出于“如果占領中國一半我們還有一半”的考慮,通過四川航天工業基地、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核工業和電子工業、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等一系列項目的建設,建設穩固的國防工業基地。在籌建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時,擬在綿陽建立研究院的核心項目——高空臺。在既沒有完整技術資料,也沒有試驗經驗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獨立自主地完成了設計和建造高空臺的項目。在三線地區建設國防工業基地是打破困局開新局的創新之舉,是在當時外敵環視和國內經濟建設布局不合理的情況下,另辟蹊徑的一種創新實踐。
如何傳承弘揚“三線精神”?
重溫三線建設那段熱火朝天的激情歲月,學習三線建設歷程中所體現的“三線精神”,是為了賦予在新時代繼續奮勇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三線建設不僅為四川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也為新時代四川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提供了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以來,四川人民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勇于創新,使四川的經濟社會面貌實現了質的改觀。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需要繼續傳承好弘揚好“三線精神”,錨定到二〇三五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堅持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確!八膫全面”戰略布局在四川落地。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興省之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傳承弘揚“三線精神”,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三線建設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內外交困局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的創新,也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條件下舉國體制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為了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我們需要繼續傳承好弘揚好“三線精神”,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創新和科技創新,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過程中發揮更好作用,推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們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促進城鄉循環、區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和內外市場循環,著力建強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
傳承弘揚“三線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局。三線建設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四川人民上下齊心,主動服務于國家戰略大局,抓住了三線建設的歷史機遇,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今后五年,是四川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繼續傳承好弘揚好“三線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局,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推動區域空間布局整體優化、功能體系整體完善、發展能級整體提升。
傳承弘揚“三線精神”,統籌推進發展、治理和民生。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三線建設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因為堅持“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致使有的企業建成后由于選址不當需要進行調整搬遷,有的過于偏僻則無法形成產業配套,有的廠區三線人的生活服務長期面臨著不便。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傳承好弘揚好“三線精神”,汲取三線建設的經驗和智慧,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以發展牽引治理、以治理保障發展,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價值取向,以發展之舉增進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
(執筆人:紀志耿,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羅倩倩,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四川日報》(2021年4月19日第12版)
轉載自:四川省情網
撰稿: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紀志耿(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羅倩倩(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