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思考
黃婷婷 段雯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決策,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的重大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接下來要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彼拇ㄊ〖仁莻鹘y農業大省,又是全國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能不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能不能做好“三農”工作,事關鄉村振興,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歷史交匯期,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既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又有利于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對四川省脫貧攻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要完成這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后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建成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2020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對“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工作重點,需要做好六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要完成好剩余脫貧任務,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二是補上農村領域小康短板。從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教育、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會保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等8個方面補短板。三是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強化“人地錢”要素保障,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穩定農業農村投資。四是要保持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群眾在小康之年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穩住農民工就業,穩定農民轉移性收入。五是穩定糧食和生豬供給。六是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作用,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切實解決侵害農民合法權益問題,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四川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四川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四川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也是貧困縣最多,以及深度貧困縣最多的六個省份之一,“三農”工作做得好不好,事關脫貧攻堅,事關鄉村振興,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到2020年底,四川省21個市(州)要確保全省范圍625萬貧困人口、11501個貧困村、88個貧困縣全部達標。目前,全省在2020年“三農”工作的重點領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還面臨著一些最后的堡壘必須攻克。這些堡壘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條件薄弱、發展滯后、公共服務不足,是多年想啃沒啃下來的硬骨頭,必須集中力量進行強力幫扶,確保如期脫貧。如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的藏區,涼山州大部分地區和7個未摘帽縣(其中:剩余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有4個縣)、300個貧困村。二是特殊貧困群體,也就是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需要通過統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目前,全省還剩余20.3萬貧困人口(其中17.8萬集中貧困人口在涼山州,2.5萬“插花”貧困人口分布在全省其余20個市州),是全省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三是農村領域突出短板急需補上。目前,全省農村領域突出短板主要涉及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水安全、農村貧困群眾務工就業、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農村義務教育(包括農民工子女教育)、基本醫療以及禁毒防艾等方面。“三保障”方面存在薄弱環節,需要下大功夫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支柱產業培育、就業保障、創業服務還需深度謀劃;扶貧扶志扶智還需創新方法手段。四是返貧因素仍然存在。已摘帽貧困縣和已退出貧困村鞏固脫貧成果還需要持續深化;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脫貧攻堅還有短板弱項;脫貧攻堅項目、資金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中央一號文件的印發,表明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要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順利過渡。
二、四川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四川省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解決。一是理論銜接還不夠充足,為鄉村振興提供的思想基礎還不夠扎實。主要表現在有的干部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精神實質缺乏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對二者內在邏輯和有機銜接的認識不到位,存在脫貧“摘帽”就可以“松氣歇腳”,就“到站下車”的錯誤觀念[尉成輝,《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學習與研究》2020年第2期,第33頁。];有的干部沒有從“三農”工作全局去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者的聯系,沒有深刻認識到兩者目標一致性、工作連續性和階段性統一,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沒有系統安排,工作推進指導性不強、效率不高,工作基礎不扎實,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象;有的部門開展工作主動性不強,作風不實,被動應付,落實的少。
二是發展現狀與實施基礎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改革開放后,四川農村發展雖然歷經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等發展戰略,但“三農”領域仍然存在短板,部分貧困縣存在縣域經濟底子薄,經濟活力不足,城鎮化率低,城市融合層次低,縣鄉產業缺乏特色等不足,單一化、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部分地區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基礎相對薄弱,農業產業附加值較少,循環經濟發展不突出;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不繁榮,抗擊風險能力較弱;農業資源利用開發程度較低,不能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農村勞動力收入渠道比較單一,就地就近就業門路少。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有脫節現象,特別是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村社建制調整改革以后,部分鎮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基層組織綜合治理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部分地區農業綜合改革協同性不強,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民參與改革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三是體制機制與政策供給之間的渠道不夠通暢。部分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缺乏相互溝通和協調機制,對脫貧攻堅成熟的工作體系,缺乏有效的借鑒和吸收,以及創新性運用。對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之間政策的過渡接續謀劃不夠,缺乏統籌性的政策設計和支撐。
四是規劃引領與實現路徑之間存在脫節現象。部分地區鄉村振興規劃與脫貧攻堅、農業綜合改革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對原有的規劃缺乏有效的整合、優化和重構,沒有形成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模式。在交匯期工作任務疊加、工作內容和工作重心有所轉移的情況下,對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徑缺乏有效的探索和實踐。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以做好脫貧攻堅為前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奏和重要篇章,二者相互聯系、內在統一。
三、實現四川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制度體系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需要協同推進、有機銜接,這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政策舉措,將有效的、管長遠的脫貧攻堅舉措逐步調整為支持鄉村振興的常態化幫扶措施,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探索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ㄒ唬┮⒑屯晟飘a業興旺的重要制度。一是繼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著力構建符合當地實際、覆蓋全面、執行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精準性、穩定性和實效性。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增加農村金融資源有效供給。二是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銷售體系。繼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由增產增收向提質增收,繼續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繼續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村研究局,《堅持和完善鄉村振興制度體系》,《學習與研究》2020年第4期,第51頁。]。加快推動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即: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藥、川牛羊、川魚10大優勢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支撐產業)。
。ǘ┮獔猿趾屯晟粕鷳B宜居的重要制度。一是繼續建立和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度。不斷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布局體系。要建強農業基礎支撐,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注重建設開發冬水田,努力建成一批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大力實施水利提升行動,完善“五橫六縱”調水補水骨干網絡為支撐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推進路、電、氣、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彭清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做大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學習與研究》2020年第2期,第7頁。]二是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改善農村生活設施,在“道路暢通、房子翻新、村落干凈、飲水安全、網絡覆蓋”的基礎上,推進村容村貌整治與升級。三是推動農村生態優勢向生態經濟轉化。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業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通過開發觀光農業、休閑游憩、康養健身、生態教育等,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四川名優特產眾多,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等享譽全國,比如“大涼山”“凈土阿壩”“圣潔甘孜”等區域品牌和安岳檸檬、蒼溪紅心獼猴桃、會理石榴、攀枝花芒果等特色產品,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要加強品牌規劃,培育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綠色生態產品。
(三)要建立和完善鄉風文明的重要制度。一是繼續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在農民群眾中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大力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二是弘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鄉村文脈是鄉村靈魂所在,也是村民的精神源泉。要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如廣元昭化、宜賓李莊、成都洛帶、綿陽平武報恩寺、阿壩州黑水縣羊茸哈德、白馬文化博物館等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要深入挖掘如涼山彝族漆器、北川(茂縣)羌族刺繡、平武白馬藏族跳曹蓋等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民俗活動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四川省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ㄋ模┮⒑屯晟浦卫碛行У闹匾贫取R皇鞘冀K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揚好黨管農村工作的光榮傳統。始終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障農村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繼續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工作和鄉村振興工作體制,推動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二是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種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村組織體系,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四、推動四川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除了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外,更要注重落實。要做好制度體系的落實,需要思想基礎、組織保障、政策規劃和實踐支持。
一是做好理論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基礎。持續深化理論武裝,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和把握黨領導“三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精神實質,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支撐和根本遵循。在廣大干部群眾中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民意基礎和智力保障。認真總結梳理全省脫貧攻堅中成熟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用于完善鄉村振興的理論體系。
二是做好機制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一要借鑒脫貧攻堅形成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制度體系落實作為工作的重點,進一步建立健全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等,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評優、問責追責的重要參考。二要繼續防范返貧和新生貧困,深入解決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鞏固脫貧成果長效工作機制,通過責任體系、幫扶體系和監督體系的持續鞏固,做到工作不松懈、責任不松懈、紀律不松懈,脫貧攻堅工作繼續提質增效。三要落實考核評價體制,在鄉村振興過渡期和初期應借鑒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較為成熟的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的階段性考核指標體系。
三是做好政策規劃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一要清晰明確、科學可行地制定符合全省實際的中(短)期過渡計劃,將脫貧后待完成的任務、工程、項目等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或實施方案,強化接續支持,發揮長效作用。特別是要銜接好各專項和行業規劃,通盤考慮土地資源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與提升、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二要加強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農村綜合改革的政策統籌。繼續用好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制度框架,分類確定需要取消的、接續的、完善的或強化的政策,研究現行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續時限、內容與脫鉤方法。三要繼續用好對口幫扶這個成功經驗。對口幫扶是我們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也是脫貧幫困的重要力量。這些年,廣東省、浙江省與四川省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24家中央單位在川開展定點扶貧,省內也組織了對口幫扶和定點扶貧,對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四川和重慶正在開展川渝共建,要抓住這個契機,繼續用好共建共享的經驗,推動鄉村振興。
四是做好發展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實踐支撐。一要保持扶貧力度不減,將產業發展重心轉向縣域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通過“內育”與“外引”相結合,培養鄉土人才,引進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場、懂法律的現代化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二要繼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等重點農村改革,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三要繼續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絕對貧困。深化扶志與扶智結合,激發內生動力。
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一個動態的、非短期的過程。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堅持與時俱進,圍繞鄉村振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本、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創新,及時總結提煉,才能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方方面面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