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蒲江縣“花開麟鳳”建設的做法與思考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當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需要發揮且善于發揮紅色文化的深厚力量。蒲江縣成佳鎮麟鳳村立足紅色資源,因地制宜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活化好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形成了以文化資源促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助鄉村振興的融合循環發展之路。
一、稟賦優勢
蒲江縣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邊緣,是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命名的“千年古縣”。紅軍長征時期,紅32軍征戰蒲江,在成佳麟鳳村駐留。當年的麟鳳村現在已成為蒲江縣10萬畝茶葉產業的核心區。2011年以來,麟鳳村立足生態產業本底,深度挖掘紅色資源,以“花開麟鳳”項目為載體,全力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小小羊皮褂,見證魚水情”。1935年10月,“天蘆名雅邛大”戰役打響。11月,紅32軍軍長羅炳輝率部由雅安百丈鎮繞道馬鬃嶺進攻蒲江。此舉,一為減輕正面戰場壓力,牽制敵軍;二為由蒲江進攻新津、彭山,囊收名山、邛崍,威脅成都敵軍。紅32軍進入成佳鄉(今成佳鎮)時,路遇60多歲的老人詹茂盛,見他衣服單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羅炳輝軍長便將身穿的舊羊皮馬褂送給他。詹茂盛感動不已,不顧生死,主動提出為紅軍帶路。
“火燒廟指揮部”—紅軍戰斗遺跡。11月21日,紅軍到達火燒廟,經主持沈和尚同意,把指揮部設在火燒廟靈鳳寺(今麟鳳村)。為了擴大影響,紅軍在靈鳳寺的墻壁上書寫“打倒蔣介石!”“活捉劉湘!”“反蔣抗日自救救國!”“直接對日作戰!”“擁護中國紅軍!”等大標語。紅軍在蒲江戰斗期間,羅炳輝及其32軍指戰員在此坐鎮。靈鳳寺也是百丈關戰役期間三個軍級指揮部之一。
“紅軍墓”—紅軍長眠地。1935年11月23日,蒲江縣第三區區署(駐大興鎮)得知火燒廟尚有紅軍重傷員,即派李克猷(李克源之弟)、楊永鑒、朱明清、唐紹武、趙云廷等人趕到火燒廟,將兩位紅軍重傷員槍殺于火燒廟前,剝光衣服,棄尸于地。當地幾戶老百姓湊了點米,請叫花子將兩位紅軍戰士遺體掩埋在一起,稱為紅軍墓。1986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二)自然生態本底優良麟鳳村是蒲江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位于碧波萬頃的10萬畝生態茶園核心區。近年來,麟鳳村持續開展人居環境、茶葉業態、森林資源、面源污染、違法建設“五大管控”生態行動,持續鞏固茶園生態本底和生態質量。麟鳳村周邊茶山環抱,栽種海棠、紅楓等彩色彩葉苗木,已打造茶海花徑3條、茶海花田3000畝,春夏可賞花、秋冬可賞葉,先后獲評成都市水美鄉村示范村、成都市3A林盤景區、成都市三美示范村等。
(三)配套服務不斷完善麟鳳村地處成佳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區,是成佳鎮“四川省旅游特色鄉鎮”“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鎮”的重要支撐,是成佳鎮全域旅游的重要打造點位,綠道及游步道觀景平臺遍及全村,路燈亮化、導視安裝、接待中心、服務站、藝文中心等旅游服務和配套建設相對完善,已建有民宿14家,特色茶主題餐廳4家,文藝工作室(基地)1個,年穩定游客接待量16萬次。此外,麟鳳村毗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萬畝花海的保利石象湖,周邊旅游資源豐富。
(四)區位優勢日趨突出“要致富、先修路”,麟鳳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麟鳳村位于生態茶鄉成佳鎮,成雅高速公路(國道108線)、川西旅游環線、蒲名快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成都市區80余公里、雅安市區40余公里、成蒲快鐵站3公里,交通便利,有利于帶動紅色文化發展和鄉村振興。
二、主要做法
花開麟鳳建設形成了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新態勢,通過黨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構建運營新模式,形成了村級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多元配合參與,生態場景、消費場景、生活場景等業態融合發展,旅游節會、人居環境整治、天府文化浸潤等活動營造的良好態勢。
(一)黨建引領,政社合作,突破發展瓶頸
一是夯實初心,提振發展信心。利用“三會一課”“支部小課堂”和“主題黨日”活動,重溫入黨誓詞,頌揚革命先輩事跡,講述“紅色麟鳳”故事,引導黨員干部領悟初心使命。在“麟鳳講壇”設置“鄉村振興”課程,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和鎮、村規劃,凝聚共識,共筑發展共識。采取“實地察看+微信推送”等方式,到戰旗村和青杠樹村等全國名村參觀學習,借鑒經驗做法,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路徑。
二是黨建引領,強化組織領導。面對發展難點,麟鳳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構建“123+n”管理模式,推進新村自治管理,建立黨員干部帶頭的“雙諾雙評”機制。重要工作黨總支分工掛帥,黨員干部以身作則,把規劃圖變施工圖,掛圖作戰。以花開麟鳳建設為例,工作由黨總支專人負責,并在村公示欄公示建設規劃、項目責任人、進度安排、完成時限等內容,實現工作目標方向細化、工作措施細密、工作推進細致,確保了花開麟鳳建設有序開展。
三是政社合作,突破發展瓶頸。黨組織引導村民自己出資成立合作社。深化旅游合作社“五聯”運行模式,吸引14人返鄉創業,開發旅游產品10余種,培育主題民宿、手工制茶、花卉園藝等特色消費體驗場景20余家。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自愿有償騰退與利用,引進投資上億元的蔓荼羅、“柒茶”等旅游項目,為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二)生態優先,開放并重,點燃發展引擎
一是以人為本,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麟鳳新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生態茶園為映襯,建成新型農民居住區,占地95畝,修建川西民居風格住房110套,建筑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分為幸福島、和諧島、吉祥島三個組團,涉及農戶110戶,入住群眾463人。投入3200萬元新建綠道及配套旅游設施,藝文中心、鄉村劇場、農夫集市、增花添彩景觀等花開麟鳳項目公共空間建成。人居環境不斷提升,污水處理、川西林盤整治、路燈亮化、水土保持等工作持續實施。
二是開發開放,傳承和保護新村落。邀請知名園藝公司—“海蒂的花園”為每戶設計花園,并發動村民打造所有外墻和小花園,讓鄉村成為一年四季花團錦簇的理想村。支持村民將住房租賃給社會組織或藝術家改造成文創院落、民宿、研學交流中心。同時,引導村民打造并自主經營主題民宿、茶社、制茶體驗中心、特色餐飲等有品位的旅游配套業態。目前,已建成松林居、棗子宿、良棲小筑等精品民宿14家。
三是整合資源,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村民在鎮、村引導下以資金、房屋、茶山、林盤等入股,成立“花開麟鳳”旅游專業合作社,構建“村集體+合作社+業態+農戶”的“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五聯”運行模式。合作社以“十萬畝茶海中一座開放的花園村莊”為項目定位,統一打造節點,營造鄉村美景體驗,整合茶海花田產業優勢,推出麟鳳酒、麟鳳茶、麟鳳小吃、創意手工藝編織等特色旅游產品。目前,實現旅游合作社經營項目20個,帶動村民創業項目30余個。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到2023年預計完成投資上億元的“曼荼羅”“柒茶”“松茶紅酒”等旅游項目,加速形成高品質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新典范。
(三)以文育人,傳承文化,筑牢振興之魂
一是特色體驗,傳承優秀文化。以“人美、業美、景美”為切入點,舉辦“蒲江小調”田野民謠音樂會、麟鳳文化故事會,舉行“我穿漢服走成佳”“快閃”“健步走”等特色體驗活動,打造游學體驗基地8個,推出采茶制茶、茶文化學習傳承等研學活動,以文會友、以文沁潤,激發文化自信。邀請熟知當地歷史文化的土專家、田秀才,講述村里的故事,村子的前世今生,讓村民熟知麟鳳歷史文化。
二是紅色文化進基層,提升文化底蘊。利用藝文中心、鄉村劇場、中心花園等場地,開展“紅色故事”分享會、“紅軍在麟鳳”情景劇路演、“紅色壩壩電影”等文化活動;依托紅軍墓,開展清明掃墓、緬懷先烈系列活動,感悟紅軍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規劃建設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文化墻、羅炳輝將軍塑像等紅色點位,充分展示紅色文化。常態化開放茶藝工作室、麟鳳書院,開展茶道講座、插花藝術、聲樂講座等特色培訓,憶苦思甜、不忘初心,堅定高質量發展信心和決心。
三、經驗啟示
麟鳳村以黨建為引領,依托茶海松林生態本底和紅色文化資源,聚焦生態價值轉化,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為淺丘陵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經驗借鑒。
(一)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建強基層黨組織,抓好鄉村組織體系建設和鄉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化了村黨組織對服務群眾資源的整合利用。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格局,做實宣傳、組織載體平臺,把“無形”資源轉化為“有形”服務,把組織優勢轉化成組織力量。
(二)跨界融合,做優鄉村振興品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核。立足自然生態稟賦和本土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茶園的景觀化、田園化作用,撬動多方資源,吸引社會資本,走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之路,帶動全村產業發展。比如,建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實現資源合理整合;在保護歷史文化基礎上推進鄉村旅游,打造新消費場景,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鄉村旅游與文化傳承融合,使麟鳳村的發展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可長期持續發展。
(三)以文化人,提升鄉村振興內涵。
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文化振興是一個重要方面。通過文化建設,可以讓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享受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物質和精神層面雙豐收。文化怎么發展,群眾高不高興、滿不滿意是衡量標準。麟鳳村以本地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為載體,借助新建的藝文中心、鄉村劇場、中心花園等場地創造性開展文化活動。這樣的文化活動既與村民生產生活相關又符合村民的文化習慣,還傳承了傳統紅色文化和地方村落文化,既接地氣、又冒熱氣,托穩了農村內在價值觀塑造,提升了鄉村振興內涵。
麟鳳村以花開麟鳳建設為切入點,結合現有紅色文化、自然旅游資源大力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振興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釋放的紅利讓村民嘗到了甜頭,村民腰包鼓了、居住環境好了、精神也富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紅色文化開發和利用率不高,形式較單一,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存在一定程度的閑置現象等。
四、發展方向
立足區位特點、當地文化特質,深入挖掘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創新傳播載體,使紅色資源活化為可看、可聽、可讀、可續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一)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的歷史教育功能。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努力做好革命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性、教育性功能。不斷創新紅色文化傳播載體,搭建合適的宣傳平臺,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繼承革命傳統、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氛圍。把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員干部群眾的生動教材,加強紅色文化讀本編寫和修訂,在書寫過程中注重意識形態建設。通過重溫入黨誓詞、重走紅軍路等體驗方式,讓黨員干部和群眾知道革命斗爭的艱辛和殘酷,引導教育廣大黨員和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奮力投身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二)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的旅游經濟功能。
紅色資源既是精神財富也是旅游資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從而轉化為發展動力,助力鄉村振興。修繕紅軍墓,復建紅軍指揮部,建設村史館,把紅色文化固化下來,并把這些參觀點位打造為紅色旅游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強紅色研學游。在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將紅色旅游和當地茶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結合起來,從制約本地旅游發展的游、購、娛等問題入手,加大旅游投入力度,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共建共享發展紅利。
(三)進一步發揮紅色資源的文明傳承功能。
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與鄉土文化資源優勢,結合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和特色傳統村落,提升文化形象。弘揚紅色精神內涵,充分整合紅色資源,準確把握紅色資源的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在提升歷史文化展示效果與教育效果上下功夫,讓紅色精神融入血脈和靈魂,成為激勵人們不懈奮斗的精神支柱,筑牢精神底盤。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實現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前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盤活好紅色資源,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紅色文化傳承的關系,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蒲江縣史志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