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出重點開拓創新扎實做好新時代黨史研究工作
中共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近年來,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在省室的悉心指導和廣安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一突出,兩跟進”,深入推進新時代黨史研究工作,切實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形成了一批有質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我們的主要體會是:
一、黨委重視,為開展黨史研究創造有利條件
廣安市委高度重視黨史研究工作。市委書記李建勤多次強調,要加強廣安黨史研究,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去年7月16日,建勤書記聽取我們工作情況匯報,對廣安黨史工作成績給予充分肯定。12月28日,在2019年工作總結中批示:黨史課題“在精不在多”,對黨史研究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建勤書記多次親筆修改《中共廣安市委執政實錄》等黨史書稿,支持《廣安在堅守初心和使命中砥礪前行》《廣安戰“疫”實錄》等黨史書籍的編撰。近期,建勤書記批轉《學習時報》(2020年6月15日)文章《黨史研究的代表作》“請黨史研究室閱研”,體現了在平時工作中對黨史研究的關注與重視。市委分管領導丁湘常委也非常重視黨史研究工作。5月12日,丁湘常委專門召開專題會,推動廣安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的編纂工作。為進一步增強黨史力量,去年市委批準我們新增科室1個、科級職數1個、人員編制2名,為研究人才成長提供臺階,為開展黨史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突出重點,推動黨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一)以鄧小平生平思想為重點開展黨史研究。鄧小平同志是廣安人,在廣安開展鄧小平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去年以來,廣安黨史系統圍繞鄧小平生平與思想,完成相關研究文章達14篇,如《鄧小平家風觀研究》《鄧小平同志開放合作理論在廣安的生動實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鄧小平農村改革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文化包容性》等。同時,《鄧小平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貢獻》獲廣安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鄧小平與武漢的不解之緣》獲廣安市委常委、副市長肯定性批示,并在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管主辦期刊《黨史天地》刊登。《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階段、內在邏輯和歷史經驗》入選“鄧小平與新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并與會分享了相關研究成果,提高了廣安黨史研究影響力。
(二)通過《鄧小平研究》推介黨史研究成果。去年,廣安作為省級公開核心期刊《鄧小平研究》協辦單位,協助省社科聯編輯《鄧小平研究》,并抽調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到編輯部服務。省社科聯編輯出版發行《鄧小平研究》(2019增刊),專門刊登廣安優秀黨史研究文章19篇。
(三)舉辦以鄧小平生平思想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去年9月,我們邀請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姜淑萍主任,以“鄧小平——守初心擔使命的典范”為題,為廣安市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領導干部讀書班活動授課;10月,我們協助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省社科院、省室舉辦了“鄧小平與新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對鄧小平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的奮斗業績,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等進行了深入研討。此外,我們還圍繞中國共產黨廣安歷史、曠繼勛與蓬溪起義、新中國第一條鐵路、中共中央軍委在上海等課題開展研究。全年編撰黨史著作3部,發表研究文章10篇,參加研討會6次,4篇論文獲獎。
三、創新機制,激發黨史研究內生動力
(一)對廣安市黨史優秀研究成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激勵黨史工作者熱愛黨史、研究黨史,擴大黨史研究成果影響力,我們積極爭取,每年對廣安黨史系統的優秀黨史著作或專題研究、公開刊發的黨史理論研究文章、獲獎黨史成果、黨史資政報告或建議4大類研究成果給予一定金額的資助。近年來,通過市財政累計資助黨史課題研究金額70余萬元,有效調動了全市黨史干部開展黨史研究的積極性,推動了全市黨史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持續開展廣安市黨史學科課題研究。近年來,我們持續開展全市黨史學科課題研究,平均每年結項課題近30個,其中,2019年結項36個。今年4月,全市申報項目52個,準予立項35個。立項課題主要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黨史工作實際,著眼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課題申報范圍從全市黨史系統擴大至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吸納市政府辦、市委政研室、市直機關工委、市稅務局、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小平干部學院(市委黨校)等近30個部門(單位)參與,引導它們發揮各自資源優勢,開展黨史研究,促進全市黨史研究持續深入開展。
四、強化基礎,助推黨史研究成果轉化
(一)加強黨史著作編寫,提高黨史研究水平。一是修改完善《中國共產黨廣安歷史(第三卷)》。我市已出版廣安黨史一、二卷,廣安黨史三卷已形成初稿,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二是修改完善《中國共產黨廣安簡史》。《中國共產黨廣安簡史》已送省室審讀并收到反饋意見。目前,我們正按要求進一步修改完善,爭取早日付印。三是加強其他黨史著作編寫。2017年、2018年《中共廣安市委執政實錄》,主題教育讀物《廣安在堅守初心和使命中砥礪前行》已印刷出版。《中共廣安市委執政實錄(2019)》《廣安戰“疫”實錄》已完成初稿,正在修改完善。全市6個縣(市、區)《革命老區發展史》也已啟動編撰。
(二)加強重要黨史人物研究,服務紀念場館建設。一是組織專人赴多地征集廣安人侯方岳大量史料,編纂出版《侯方岳資料匯編》,完成方岳書屋展陳設計方案。二是加強對原川東臨委書記王璞烈士的研究,撰寫專題研究文章和資政報告,完成了王璞烈士紀念碑和王璞烈士犧牲地(王璞烈士塑像廣場)的建設。
(三)加強重大黨史事件研究,助力紅色旅游勝地建設。一是加強早期革命史研究。在廣泛征集相關檔案、口述史料的基礎上,撰寫《川北民軍起義:共產黨人組織策劃的四川最早反抗軍閥的武裝起義》并在《四川黨史》發表,展現了大革命時期廣安在四川黨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強華鎣山起義研究。在利用本地研究成果,查閱各地黨史著作基礎上,我們多次組織審改華鎣山文化旅游景區管委會的《華鎣山起義紀念館展陳方案》,并邀請重慶紅巖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厲華、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專家簡奕、文俊到廣安參加方案評審會,現場提供展陳建議和審讀意見,為華鎣山起義紀念館順利開館提供業務指導。三是加強三線建設研究。四川省在統籌規劃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時,明確建成長征豐碑、將帥故里、川陜蘇區、三線建設、“兩彈一星”、川藏公路6大板塊。為此,我們撰寫資政文章《關于在廣安修建三線建設紀念設施的建議》,為廣安市向四川省爭取在廣安布局三線建設紀念設施項目,打造“三線建設”板塊提供資政參考。
五、示范引領,推動黨史研究人才成長
(一)強擔當,領導班子帶頭開展黨史研究。單位領導干部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開展黨史研究,撰寫了多篇資政報告和學術論文,在《鄧小平研究》《四川黨史》《黨史天地》《廣安日報》等期刊、報紙上刊發,并多次獲得省市表彰,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
(二)壓擔子,在工作實踐中培養研究人才。通過給年輕干部壓擔子,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鍛煉成長,成為黨史研究的生力軍。一是為年輕干部創造承擔課題研究任務的機會。每年在廣安市開展的社科聯課題申報工作中,我們鼓勵年輕干部優先參與,積極開展研究工作,撰寫學術論文。二是動員年輕干部參與學術研討活動。去年,我室干部到上海參加“中共中央軍委(1925-1933)學術研討會”,所撰《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初期疑難新探》榮獲三等獎。三是推薦年輕干部參加社科研究團體。發展了3名干部加入四川省評論家協會,1名干部入選廣安市社科聯常務理事。四是積極組織學習培訓。除每年召開廣安市黨史工作會,以會代訓外,我們還積極承辦全省、全市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推薦年輕干部參加省室、市級相關部門舉辦的各類學習培訓班,分批組織到國內先進地區學習考察,讓年輕干部在學習中成長,在研究中施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