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大放光彩——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的實踐回顧

  

阿什老軌(口述)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還是國家脫貧攻堅重點幫扶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之一。涼山的發展歷來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的貫徹執行讓涼山的政治、經濟、社會事業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口述者阿什老軌是涼山彝族地區出生,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成長起來的彝族領導干部。歷任鄉鎮干部、普格縣縣委書記、涼山州委副書記、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他不僅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的實踐者和發揚者。2018年5月2日,州史志辦工作人員在阿什老軌辦公室對其進行了面對面訪談,他準備非常充分,全面回顧了黨的民族政策為涼山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改革開放前,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的實踐

  解放前,我們涼山被稱為“荒涼之山”。由于歷史、社會、地理、自然等各種因素,長期封閉、與世隔絕。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涼山彝族地區仍然停留在反動、黑暗、野蠻、殘酷的奴隸社會,木里及冕寧、甘洛、越西等縣的藏族地區停留在封建農奴社會,廣大奴隸、娃子(沒有自由、被奴隸主隨意買賣的貧苦群體)被當成會說話的工具,世代過著鐵鏈纏身、刀耕火種、食不果腹、目不識丁、結繩記事的苦難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掙扎在死亡線上。

  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涼山。當時紅軍分別走的兩條線,一條是走會理、德昌到西昌,在會理召開了會理會議。另外一條是何長工、羅炳輝帶隊走會東、寧南、普格,在西昌禮州與主力部隊會師。在冕寧舉行了著名的彝海結盟。之前彝海結盟的“彝”還是這個“夷”字,后來毛主席才改成“彝”,意思是讓我們這個民族有米吃、有絲穿。彝海結盟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1952年10月1日,涼山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轄昭覺、美姑、布拖、普格、喜德、金陽、普雄七縣。1956年,黨領導涼山彝族人民開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的民主改革運動。我把它稱為“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的”,是因為它徹底摧毀了慘無人道的奴隸制度,自此世世代代當牛做馬的奴隸娃子斬碎了束縛千年的鐵鎖鏈,第一次翻身做了主人;涼山成功實現了從黑暗的奴隸社會向光明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飛躍,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這就是涼山政治上的“一步跨千年”。

  二、改革開放后,黨的民族政策在涼山大放光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涼山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涼山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集中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自治條例》等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和完善,涼山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為少數民族當家做主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族區域自治法》出來以后,我們根據涼山的實際情況,按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廣泛征求了意見,才制定了《涼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試行以后,《民族區域自治法》又修改過,《自治條例》也有所修改。后來,根據自治條例又制定了配套的條例,比如《邛海保護條例》、《瀘沽湖保護條例》、《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等的制定都促進各領域的發展。我專門寫了這方面的議案。

  為了更好地推動涼山地區經濟社會向前發展,1978年黨中央作出了一個重大決策。這個重大決策就是撤銷西昌地區建制,將西昌地區所屬西昌、德昌、會理、會東、寧南、冕寧、鹽源、木里8縣并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府從昭覺遷到西昌;原西昌地區管轄的鹽邊、米易兩縣劃入攀枝花市,原涼山州管轄的馬邊縣、峨邊縣劃給樂山地區。我當時任公社黨委書記,組織安排到西昌黨校來學習。從成都請的教授給我們講課。老師講到:“古時候,成都平原有彝族人,西昌也有彝族,諸葛亮和孟獲交戰,彝族人才跑到山上。現在黨的政策好,解放后要擺脫貧困落后,要把彝族請回平原,讓經濟已經起步的西昌地區帶動老涼山,擺脫貧困”。這是黨中央對涼山發展的第二個重大政策。西涼合并后對原涼山彝族地區經濟社會起到了很大帶動作用。

  第三個重大的政策就是中央決定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2008年我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過建議。當時國家發改委給我回復:第一步將攀西資源帶活,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負責,成立攀西戰略資源開發領導小組具體實施。2013年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件設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這是黨中央結合民族地區和攀西資源實際規劃融合,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決策。

  從民主改革到西涼合并,然后到攀西戰略資源開發,再到后來黨中央又將涼山彝族地區納入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緊接著中央又推行了中西部融合扶貧,由廣東省對涼山進行對口幫扶。最先是廣東省珠海市對口涼山幫扶。后來廣東省委書記來到涼山考察,感覺到扶貧力度小,珠海市力量薄弱,2016年換成了佛山市。當年就給涼山州11個貧困縣每縣1000萬元資金搞農戶安全住房建設,這個也是烏蒙山片區的政策。后來中央又推出深度貧困地區扶貧,制定“三區三州”政策,再一次把涼山納入其中。“三區”指的是西藏、新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是指四川的涼山州、甘肅的臨夏州、云南的怒江州,每年都有針對性的加大了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

  黨中央對涼山的政策支持力度是越來越大,因此涼山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了。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涼山的農業徹底結束了刀耕火種歷史,地方工業從無到有,交通、郵電通訊迅速發展,財政收入成倍的增長。涼山的工業已經形成了黑色、有色、卷煙、絲綢、制糖、建材、食品、皮革、造紙等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形成了十大優勢產業,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后勁。我查過統計數據,1978年涼山地區生產總值為6.47億元,到2017年已經達到1400多億元。這就是政治翻身以后的經濟變化,讓我們的經濟也實現了“一步跨千年”。

  我要特別說一下改革開放后在黨的民族政策關心下涼山民族教育的步步發展。從我自身來說,我的親身體會就是民主改革以后,共產黨從漢區(沿海發達地區)派來漢族教師、漢族醫生,幾乎覆蓋每一個村,在農戶家里手把手的教彝人寫漢字,治病,教育他們要講衛生。當時我們就稱他們“上海阿拉醫生”“上海阿拉教師”(阿拉為上海方言,意為我、我們)。三中全會以后,中央加大了民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省里也專門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四川省根據民族地區實際制定“9+3”免費教育計劃,2009年先在藏區施行,2014年這個計劃正式在大小涼山彝區實施。這是四川省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時期根據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來的。實施彝區、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后,州內18所中職學校在校學生已經達到29554人,招錄了8460名彝區、藏區“9+3”學生到內地優質中職學校就讀。2010年省委推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計劃時間是從2011年至2020年。州政府制定了《涼山州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涼山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加大了基礎投入,除了中央的支持外,州委州政府也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省、州、縣四級都組織大規模培訓中小學教師,涼山州已累計培訓達12萬人次。對11個貧困縣農村教師給予了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補貼,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7602套,農村教師隊伍趨于穩定。強化了控輟保學工作,建立健全了控輟保學“六長”責任制,全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762300人,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54%和93.17%。現在全州各縣都實現了一村一幼,學前教育、初中、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彝族學子已經遍布全國各地的高校,有的已經走出國門。我記得2014年我們去歐美參觀,就發現很多的海外彝族學子。涼山民族教育確確實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城里的彝族小孩都說普通話,我的普通話水平還很低(笑)。

  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黨大力加強民族干部的培養。涼山剛剛解放的時候,共產黨派了漢族知識分子到彝區教彝族孩子,三中全會前我們起來的這些民族干部,基本上都是他們教出來的。但我還是沒有讀完初中,因為遇到文革。后來黨的九大提出“培養千百萬無產階級事業接班人”,到農村大量的招干,每個村十幾二十個的去,也不看文化,只要苗子好就輸送,就這樣參加了工作。少數民族出身的干部不斷成長,涼山全州以彝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干部隊伍逐步形成,大批的少數民族干部走上了工作崗位。在擔任縣委副書記以前,我都是靠自學的,不懂的就請教漢族老師、漢族干部,我考取了四川省委黨校大專班,后來我取得大學本科文憑也是靠自學。我作為土生土長的涼山人,生于1950年,從一個放牛的農村娃,共產黨培養我,教育我怎樣做人、怎樣為人民,到后來任州人大主任,已經是了不得了,我同齡的人大都在農村。我就是黨的民族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后來是實踐者和發揚者。現在我68歲了,我還是這樣認為,能夠自己寫點東西,自己寫講稿,這些都是歸功于共產黨培養教育的結果。

  其次是在醫療上極大地解決了民族地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民族地區很多人都患有舊社會延續下來的病。三中全會后,中央對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改革加大投入,不斷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現在農民全部加入新農合,農村人口看病能報銷很大一部分,去異地看病也可以在本地報銷。過去病了只能到縣上州上,現在村上都有衛生院了,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也保障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更進一步。現在是看病不要錢、讀書不要錢。

  第三是民族政策促進了涼山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三中全會以后,中央民族政策保護民族的各種文化。古老的申請了非遺,比如畢摩(彝族中有知識的長者,是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祭師)文化。當時我到云南麗江參觀,有一個“畢摩園”,創始人之前在美姑當過副縣長。我回來之后寫了一個建議給州委,說明彝族人沒有宗教,畢摩文化不是封建迷信,是彝族人的信仰,是有關道德的文化。當時州委吳靖平書記看了并采納了。他親自到美姑縣考察,之后州委就確定在美姑建一個“畢摩文化研究院”,很好的保存了彝族文化,這也是中央政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的保護。當然“蘇尼(彝族的巫師)”是迷信的,我是不相信的,畢摩就不一樣了,他對彝族的語言文字的保存起到了很好的傳承作用。還有彝族的“火把節”,現在已經是發揚光大,走向世界了。以前是小打小鬧,以村為單位,火把節第二天就斗牛、選美等。現在涼山的“火把節”已經叫“國際火把節”了,每年吸引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來到涼山,對宣傳涼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后來的“邛海國際馬拉松賽”,現在的“杜鵑花海”都是火把節的效應吸引來的。這就是彝族火把節文化的魅力。文化是魂、旅游是鐵,魂鐵結合相得益彰。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央和省的民族政策使涼山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由于歷史、經濟等等原因,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幾百萬涼山農民生活水平還處于溫飽線以下。當年我當公社黨委書記的時候吃返銷糧、吃救濟款。我去縣上開會還說過:“我們要把吃返銷糧、吃救濟款的帽子摘掉,要走上生產自救的道路。”扶貧政策剛剛開始時,我在普格擔任縣委書記,全州有11個貧困縣,普格也是其中之一。三中全會以后,貧困縣戴起貧困帽子,國家有針對性的對貧困縣給予資金、政策、項目、人才等支持。之前我說到,近年來中央、省委對民族地區的各項政策,涼山均被納入,中央、省委的領導也不斷的來關懷涼山、支持涼山,涼山的扶貧工作成效很大。不單是物質上的扶貧,還有精神上的扶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現在國家又層層派了第一書記,各部門機關不斷派人去駐村。如今在國家、省各項政策的關心支持下,全州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涼山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不和舊社會比較,就和三中全會之前比較,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到2020年肯定是要達到脫貧。2020年以后又如何鞏固?習總書記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所以到2020年脫貧之后還要更加繼續發揚,這個我在北京也專門提過建議。

  三、牢記習總書記囑托,涼山各族人民繼續感恩奮進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十九大后民族地區調研的第一站安排在涼山,沿著坡急溝深的盤山公路,親切看望慰問彝區干部群眾,視察指導工作,為彝區帶來新春佳節的問候和祝福,帶來了陽光和溫暖,更是帶來了黨的民族政策的溫暖,我很榮幸受到總書記的接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豪邁宣言,為民族貧困地區打贏脫貧奔康這場硬仗增添了巨大的信心、無窮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這次來涼山考察,使涼山受到舉國關注、全社會關心,為涼山更進一步爭取國家政策的特殊支持,匯聚更多資源、更大力量、更強保障,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決勝脫貧攻堅、推進轉型跨越,帶來重大歷史機遇。涼山各級干部群眾深受鼓舞,信心滿滿。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扎扎實實、更加深入地把十九大精神入腦入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讀好,認真思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為人民,感恩奮進、負重自強,滿腔熱情地干,馬不停蹄地干,用實際行動、以實際成效,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民族政策書寫在轉型跨越、脫貧奔康的涼山大地上。

  最后我想對我們的彝族同胞提一點期望。全國彝族現在已經有900多萬了,高級知識分子也有不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在黨中央民族政策那么好,我們一定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衷心擁戴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永遠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指引下搞好我們民族地區的各項工作,這樣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像其他民族一樣大有希望。

  (采訪:羅艷整理:羅艷陳迎東)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