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于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的思考

  

  馬聯松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四川視察指導,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產業和企業,特別是‘三線’建設使一大批當時屬于頂尖的軍工企業、國有企業、科研院所來到四川,這都是四川發展的寶貴財富”。德陽是國家“一五”“二五”工業布局和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三線建設文化伴隨德陽工業區及三線建設進程而形成,并滲透到德陽三線調整改造和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過程,對推動德陽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德陽三線建設文化在德陽工業化進程的特殊階段衍生、積淀和升華,影響著德陽人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是德陽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之一,是制造強市建設的重要精神動力,是德陽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新中國工業文化演進的一幅生動剪影,在德陽地域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因德陽工業區及三線建而建立的四川省轄地級市,應挖掘、保護、傳承好三線建設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弘揚三線精神,開發、利用三線遺址遺產,為德陽打造“世界智造之都”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一、三線建設是德陽的歷史基因

  1.三線建設是德陽的工業基因。新中國成立前,德陽市現轄的6個縣(市、區)都是傳統的純農業縣,幾乎沒有任何工業。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區域平衡戰略的實施以及寶成鐵路成綿段通車,加之德陽優越的工業地理條件,德陽成為國家大工業建設基地和四川最早的工業區之一。1964年國家三線建設開始后,德陽工業區建設時期開工建設的二重、東電續建整體納入三線建設“殲滅戰”項目,工業區建設時期籌建的東方汽輪機廠也于1966年開工建設,隨后陸續遷建新建東方電工機械廠、德陽耐火材料廠、四川玻璃纖維廠、四川樹脂廠、四川化工機械設備廠、四川鉆探采掘設備廠、四川建筑工程機械廠、德陽機械廠、德陽電機廠等一批企事業單位,德陽成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德陽三線建設是工業區建設的賡續,工業區建設是德陽三線建設的前奏。三線調整改造開始以后,湔江機械廠、第二物探大隊等一批三線企事業單位遷入德陽,航空工業174廠、241廠從雅安遷建德陽廣漢。三線建設和三線調整改造為德陽打造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和“世界智造之都”奠定了宏基偉業,三線建設成為德陽工業的基因。

  2.三線建設是德陽的城市基因。工業區及三線建設不僅為德陽嵌入了現代工業基因,而且開啟德陽建市歷程。早在工業區建設期間,工業區建設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以及德陽縣就多次提出申請德陽建市。1957年1月4日,德陽工業區建委報省人委工業辦公室并報省委工業部、綿陽地委的請示中提出:“德陽要建設新的工業城市……德陽在中央及省的規劃部門提到劃為鐵路東西兩個城,并且建立兩個市”。1957年2月20日,《德陽工業區建委報綿陽地委并四川省委工業部的報告》再次提出“我們意見:德陽成立市,請地委、省委從早考慮”。1958年8月1日德陽工業區委負責人程占彪致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陳剛、許夢俠并報省委組織部、工業部的信中提出:“按國家大廠明年個別建成,后年全部建成而人口增長估計今年城市人口6萬,明年可達10萬,似乎在明年考慮建市為宜”。1958年11月15日,德陽縣人民委員會向省委、省人委正式呈報《關于撤銷德陽縣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59年為配合支援德陽工業區發展,羅江縣并入德陽縣。1976年7月20日,省委管工業的楊超書記帶隊四川省、成都市、綿陽地委“德陽地區工作團”到德陽調查,在《關于在德陽建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工業——農業基地的試點的意見》中提出“我們建議設立德陽市,成立德陽市委、市革委”。1983年1月30日,德陽縣、二重、東電向省委提出《關于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83年2月18日12家三線企業和德陽縣提出《關于德陽地區體制改革的建議》,1983年3月15日呈報《關于再次請求建立德陽市的補充報告》,1983年6月,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于建立德陽市的報告》,1983年8月18日國務院【83】國函字156號《國務院關于四川省設立德陽市批復》,批準建德陽市。工業區及三線建設也帶來德陽縣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為德陽建市奠定人口基礎。解放初,德陽縣城人口1.2萬人,1959年1月,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一、二、三、四公司和企業公司、機械施工二處及其人員20153人從黑龍江遷入德陽,建立永久性基地,參加德陽兩廠建設。到1965年德陽縣城人口達到7萬,城市化率達到18.2%,高出全省8.8個百分點;1980年底德陽縣城總人口達12萬人,成為四川省縣城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全縣城市化率為17.5%,高出全省8.3個百分點。1981年底縣城面積擴大至9.5平方公里(含城郊各工廠用地),比1949年底凈增8平方公里,其中新建成的企事業單位約占縣城新增面積的85%,凈增4倍。為保證三線建設的迅速展開,四川省規劃設計院于1964年下半年對1959年德陽工業區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因此,大量為三線單位生產生活服務的市政設施和縣城內外的交通設施得到較大完善。德陽建市是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更是由于工業區及三線建設奠定的基礎,三線建設成為德陽城市的基因。

  3.三線建設是德陽的文化基因。從三線建設演進而來的現代化企業和因三線企業支援而發展起來的德陽地方工業成為德陽工業物質文化基石,成為德陽發展的支柱,形成多姿多彩的德陽企業文化和蘊含三線產業報國、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團結協作的企業精神,二重、東電、東汽等廠史陳列室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漢旺地震工業遺址、二重招待所、二重樣板墻、清平鄉二重靶場、四川省第七建筑公司舊廠房和辦公用房等三線遺址成為德陽工業寶貴遺產。三線調整和國企深化改革留下金鑫公司、東方電工機械廠、耐火材料廠、湔江機械廠、金河磷礦、天池煤礦、清平磷礦等三線工業遺址遺跡。配套和服務三線建設留下德天鐵路、廣岳鐵路、德陽園藝場沼氣池遺址群的設施遺產。工業區和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來自祖國各地青年與德陽本地人通婚成家,今天的德陽人不是第一代三線人,就是第二代、第三代三線人;不是三線人,就是與三線人有親緣情緣的人。移民帶來的東北文化、上海文化等移民文化與德陽本地文化融合發展,形成的三建設文化已融入德陽人文血脈,三線情結成為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紐帶。工業區及三線建設時期德陽周邊縣組織人員、物資支援德陽工業區及三線建設,中江、德陽、綿竹縣成立支援辦公室,僅中江就組建3萬人基建民兵師參加土石方挖運,并組織干部群眾供應糧食、蔬菜、副食、燃料、食油、肉類;三線企業組織支援中江、德陽、什邡、廣漢、綿竹農業生產所需的機器、水泥、鋼材、農藥,派人指導、培訓技術人才、資助物資,幫助地方辦工業;籌建城市人民公社,開展廠社結合,加強了德陽三線企業和地方的融合。二重、東電、東汽檔案館和德陽市檔案館、縣(市區)檔案館保存大量三線建設和支援三線建設歷史文獻遺產,近年來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市政協文史委等對德陽三線建設作了一些初步研究,相繼出版《德陽德陽工業區及三線建設大事記》《三線建設在四川.德陽卷(上中下)》《銘記》等研究成果。這些三線企業、遺址遺跡和融入血脈的人文及研究成為德陽的文化基因。

  二、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是德陽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1.工業化發展新進程需要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70年發展,德陽已經成為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四川制造業大市,但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大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促進制造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德陽工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需要大力傳承創新從三線建設文化發展而來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誠信精神”等工業精神,為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推動三線建設文化與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等有機結合,豐富德陽智造的文化內涵,強化智造產品的人文元素,不斷提高德陽工業的綜合競爭力;需要加快發展三線建設文化產業,促進工業設計、工藝美術、工業旅游、工業遺產保護以及創意產業發展,著力打造智造業和文旅產業新的增長點。

  2.走向“一帶一路”需要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德陽進出口總量連續多年居全省前列,產品遍布世界137個國家和地區,重裝產品遍及“一帶一路”沿線27個國家。融入“一帶一路”是機遇也有挑戰,應對各種挑戰需要弘揚三線建設以來形成的堅韌、堅持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需要保持和發揚自主創新、永攀高峰的特質。走出去的產品既是物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產品,既是產品更是服務,既是看得見的產品也是看不見的體現企業管理、制度、形象、精神的產品。這種“看不見的”就是企業文化、工業文化,而德陽工業文化形成的基石就是三線建設文化。

  3.推進成德同城化需要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德陽、成都工業歷史淵源深厚,早在1957~1958年德陽第一次工業區建設期間開工建設的成飛集團前身420廠、航空工業學校以及2417、2418、2419等三個航空工業技術學校在工業區撤銷后遷建成都。1956年10月,西南重機廠選廠工作籌備處會同第一機械工業部三局和第一機械工業部設計總局成立聯合選址組,也對成都市石板灘等5個候選廠址進行多次踏勘、地質鉆探和論證。60年代到80年代,德陽三大廠黨的領導關系和組織關系也曾經屬于成都市。60年代修建的德天鐵路、廣岳鐵路和開采綿竹、什邡山區煤礦也是為了支援成都工業建設。三線建設文化既是成都、德陽兩座城市同城化的根基,也是兩座城市同城化進程中需要的共同傳承,三線建設文化傳承是同城化的應有之義。

  4.打拼四川經濟副中心需要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市委八屆七次全會確定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經濟副中心不僅經濟上有規模有質量,而且城市具備“副中心”的功能,不僅經濟強而且文化強。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是德陽文化強市的重要特色和基礎工程,是打拼全省副中心城市的內在要求。

  三、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的對策建議

  1.提高對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的認識。德陽地域文化的特質是“遠近高低總關聯”,“遠”是古蜀文化、三星堆文化,從遙遠的古蜀國走來,“近”是工業文化、三線建設文化,最貼近現實,二者既“高”到全國、全球影響大,又“低”至尋常百姓家,并且從古蜀國青銅鑄造到中國裝備制造業配套能力最強、加工能力最全、設備制造能力最完善的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古老的青銅鑄造與現代鑄鍛造形成遠古與現代的“總關聯”。工業文化、三線建設文化同古蜀文化、三星堆文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德陽地域文化的兩張王牌,要在注重傳承創新古蜀文化、打造古蜀文化名城的同時,同樣要高度重視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實施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工程,把打造三線建設文化名城列入打造古蜀文化名城重要內容。

  2.把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組織干部到德陽三線企業和三線遺址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弘揚“聽黨指揮、服從祖國需要的愛黨愛國精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產業報國精神;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團結友愛精神”,牢記德陽工業“亞洲最大、世界稱雄”的初心使命,增強發展工業、服務工業的意識和本領。

  3.把三線建設文化納入德陽文化強市戰略。在發展戰略和規劃制定中凸顯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在文化建設實施意見和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中重點扶持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在文化提升行動中增加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的內容。把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為“世界智造之都”提供柔性支持和文化支撐。把傳承創新三建設文化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打造“三線建設文化”名片;把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列入各級黨校干部教育和中小學、職業教育學院(校)鄉土教育重點內容,增強廣大黨員干部、中小學生、職業院校師生對德陽三線建設歷史和文化的認知;把傳承創新三建設文化作為文藝創作繁榮的重要內容,推動三線建設文學影視作品創作和影視基地打造;把傳承創新三建設文化的研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點,組建“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德陽三線遺址遺跡大普查,建立三線遺址數據庫,編纂《德陽三線建設史》《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干部讀本、學生讀本)》等鄉土教材,進一步開展三線建設口述歷史工作。在城市精神塑造中融入三線精神,在“厚德載物、敢為人先”城市精神中植入“產業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內涵。把德陽三線企業中具有歷史價值和歷史故事的生產車間、生活設施和地方配套設施納入城市歷史建筑掛牌保護,打造德陽政德教育學院的實訓基地,并力爭德陽三線建設建筑群進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把三線建設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之中,在城市空間打造和城市雕塑中增加三線建設文化元素。增強三線企業廠區建設和德陽城市建設的協同性融合度,抹靚德陽三線建設城市的底色,體現德陽三線建設城市的特色。把傳承創新德陽三線建設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把工業旅游和鄉村旅游相結合,利用中國二重、東電廠區及德陽城區以及寶成鐵路、德天鐵路、廣岳鐵路等三線建設配套鐵路設施,打造“小火車德陽游”環廊帶。

  4.加強地方和三線企業的聯動。建立市委、市政府與三線企業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工作機制,整合地方和三線企業資源,成立聯動工作協調組,解決好地方與三線企業之間存在的“兩張皮”和不協調的問題,制定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規劃,共同研究和確定傳承創新三線建設文化的重點工作。

  作者單位:中共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德陽市地方志辦公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