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與應用

  

陳光  李婷婷

  一、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背景

  (一)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運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形勢下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體系。當前,四川省正處于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轉型、跨越和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建設經濟強省,就必須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四川發展的省情特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二)四川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1.發展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治蜀興川標注了明確、精準的定位,“四川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四川是全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生態大省,四川省立足于進入全國高質量發展先進行列的定位,著力打造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區域布局協調、城鄉發展融合、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四川發展新格局。

  2.發展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保持年均增長8.2%的經濟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2017年,四川省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6位,第三產業增加值超越第二產業比重態勢增強,經濟結構趨于優化,投資增勢平穩。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活力和韌性持續增強,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積累,四川已經形成了較大的體量規模和較廣的經濟縱深,培育形成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四川省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與核心腹地,經過交通樞紐優勢再造,四川交通領域投資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為開放夯實了基礎。

  四川省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轉變,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4%,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天府國際機場等國家戰略布局落地建設。軍民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振興發展基礎扎實。四川是我國重要經濟腹地,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將有力對內形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對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奠定經濟強省堅實基礎。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為四川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上半年,四川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利潤總額1012億元,同比增長22.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1%。四川省工業經濟運行穩中有升、結構優化向好。

  3.發展階段

  四川省與全國存在人均產值、工業化進程和生活水平三方面的階段性發展差距。2017年四川省人均生產總值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四分之一以上;非農就業比重僅為63.2%,與全國近73%的非農就業比重相比,工業化進程仍處于工業化中前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580元,較全國25974元的全國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一以上;城鎮化水平為50.8%,與全國平均水平58.5%相比整體落后。四川省地理交通存在自然限制,高鐵建設密度和鐵路客運周轉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發展和城鎮布局優化面臨嚴重制約。四川省縱向看發展進步明顯,但橫向比尤其是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整體尚未步入發展第一梯隊。

  4.主要問題

  四川是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仍是最大省情,具有“大而不強”“大而不富”“大而不均”的特征,具有產業結構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產業趨同明顯、互聯互通不足等問題。全省21個市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市州之間收入水平、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有明顯落差,呈現水平高的占少數、水平中低占多數的整體態勢。發展不足問題仍然突出,表現在經濟發展人均水平靠后、實業發展不充分、創新能力有待激發、市場主體經濟活力不夠、工業化程度與就業需求匹配不佳、民生投入加大但有效供給不足。四川省產業競爭力不強、缺乏大企業大集團引領,此外,四川省持續推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依然面臨動能轉化、綠色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挑戰。

  四川在經濟總量上位居全國第六,但人GDP居全國24位。全省研發強度為1.67%,低于全國2,11的平均水平。政府替代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企業研發短板突出。企業在R&D投入中比例排名全國第27位。科技成果數量形成一定規模,位列全國底8位,但是轉化能力薄弱,在全國排名10位。2018年全國有獨角獸企業164家,四川僅有1家(成都新潮傳媒)。四川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依然突出,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對于當前和今后四川高質量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二、四川省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一)四川省高質量發展指標組成

  1.指標建立必要性與原則

  四川省要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加快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以高質量指標推進高質量發展。使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有所遵循,促使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到實處。高質量發展追求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相較于重視速度的發展模式而言,高質量發展更注重發展質量,這是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原有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物價、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指標所構成的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和發展目標,生產效率、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生態建設、社會民生、區域發展協調程度等也必須包含到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中。因此,必須在原有經濟發展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指標。同時,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要在實踐中探索實現,因此必須高質量發展指標充分體現指標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動態可比性的原則,使之切合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與目標。數據要有可獲得性,能夠在省際間和區域內進行比較,指標應當具有客觀性、可獲得性和現實性。

  2.指標依據、結構與內涵

  (1)指標依據

  高質量發展體系的構建須基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的全面正確認識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從廣義上看,經濟發展質量高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和經濟發展成果共享。

  從我國主要矛盾轉化而言,高質量發展體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心民生為本;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而高質量發展指標必須充分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新時期我國發展思路而言,高質量發展體系的指標必須充分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具有可持續性。從現代經濟體系建構而言,高質量發展體系應具有質量和效益兩大維度,在質量維度上,包括高質量的產業體系、產品供給、生產要素,其實現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效益維度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方面。本文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如下:

  (2)指標結構

  (二)四川省高質量發展指標標準

  1.發展高質量指標設定

  本文的發展指標,著眼于中觀層面的產業和區域發展質量,除傳統的反映經濟發展的規模較長時間積累的先行指標外,主要納入體現質量與效率、民生與可持續發展的多項指標。本指標以總量指標,加五類發展維度共6個一級指標構成,即總量(0.05)、創新(0.33)、協調(0.11)、綠色(0.2)、開放(0.1)、共享(0.2),6個一級指標由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形成,涵蓋38個二級指標。高質量發展指標應當體現發展對發展質量與發展效率的內在要求,在發展動力上,應當能體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發展新動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科技與產業革命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契機。創新發展要看投入,還要看過程,更要看產出,要具象化創新標準,就必須深刻理解創新驅動發展與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之間的共融共通關系。人才是首要資源,對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本的挖掘是高質量發展應對人口紅利消失和實現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政府與市場、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力,城鎮化與農業發展水平決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協調發展必須在差異中縮小差距,在區域特點中展現特色。在發展過程中,綠色發展里面既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本色,更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讓人民生活在廣闊綠地上、新鮮空氣中、安心保障下,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2.監測主體、數據來源與工具含義

  高質量發展之實現,要以有周期、有目的、有主體的監測機制為保障。評估和監測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狀況,應當以省內各區域發展情況為監測對象,定期整理季度數據,并運用定量測量方法對發展狀況進行判斷,對出現異常值予以標注和提醒,高質量發展監測應主要由四川省政府開展。鑒于數據可獲得性和發展周期,本文指標體系的監測周期為一年,采取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年鑒等國家權威部門公開數據及大型第三方智庫報告,對四川省發展質量進行橫向評估。以年為周期獲取國內相關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將四川省發展情況與全國各省市尤其是第一梯隊省市比照,找出差距,總結經驗,基于數據結構和不同時期的發展要求,必要時對高質量發展指標進行校正,以更精準測量國內、省內高質量發展狀況。除縱向對比評估監測外,還應當對省內各市縣發展質量進行季度和年度監測評估。

  3.測算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綜合分析法對數據集進行分析以測算各省市高質量發展指數,通過指數化變換進行無量綱化,最低分是40分,最高分是100分。通過對一級指標賦權得到的層次分析方法,相較于綜合評分更能體現高質量發展理念與要求。本文主要收集各省市公開數據,處理相應數據,對于部分無法直接獲取原始數據,本文采取相關部門及其他大型機構的復合數據,進而得到二級指標得分,隨后進行標準化后,得到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名如下:

  三、四川省高質量發展指標監測

  (一)四川發展質量評估

  綜合六大指標對四川省高質量發展做出評估,當前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60.12,相較全國平均水平61.46低,相較得分中位數57.95高,總體排名第12位,在全國橫向比較中處于中上水平。四川省總量指數、創新指數、協調指數、綠色指數、開放指數、共享指數等各項指標較平衡然而均不突出。這是當前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四川省位于“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位置,但當前四川省的對外開放水平還有待提升;四川省科技資源較為豐富,但創新指數不高,科技發展水平和產能結構有待提升和優化;四川省協調指數和共享指數分別為55.59和52.21,都處于較低水平。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格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同時各項發展也必須協調并進。

  (二)相關省市高質量發展比較

  在橫向比較中,廣東省開放指數處于全國最高水平,整體指標均衡且較高,經濟發展程度最優,江蘇省總量指標優于全國其他省市,其綠色指數遠高于廣東省,但開放指數與廣東省有一定差距。四川省各項指標均落后于廣東省與江蘇省。北京市創新、協調和開放指數指標均處于全國最高水平,但綠色和開放指數相較于粵、蘇有較大差距。浙江、上海、山東三省各項指標都較均衡,發展水平較全國其他省市都較高。福建省綠色指標全國第一,湖南省綠色指數也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而其他各項指標與四川省水平差異不大。此外,湖北、河南、天津三省相較于四川省也在綠色發展指標上有一定優勢,并且三省創新與協調指數略高于四川省。

  四、主要結論

  (一)數據結論

  總體上,當前國內發展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偏低,得分呈現金字塔結構。在發展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中,各省市總量指數受地緣條件、歷史積累基礎、原有體制性因素和發展策略影響,各省市發展基礎有一定差距。全國各省市的創新和綠色發展指數平均水平較高,創新和綠色是高質量發展中更易獲得提升的指標。但與此同時,協調、開放與共享水平仍較低,尤其是協調與共享指數關系民生,既是長足發展的目標和愿景所在,也是關切發展的重要方面。一些省市部分指數較高,創新和綠色發展全國各省市上對于高質量發展也反映了當前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但整體發展協調不足。四川省總體較為協調但水平不高,基于四川省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四川省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現有水平上有所突破。

  (二)政策建議

  1.推動源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四川省富藏科研資源,要充分發揮四川省科技供給優勢,重視面向市場的技術創新,也重視引領未來發展的源頭創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軌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實現自主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實施軍民融合發展、全面創新改革,先試先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先行先試,推進全面改革創新,優化創新要素的有效供給,創造穩定、積極和高效的政策環境,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鼓勵協同發展,構建新經濟體系。一要堅持區域間的協同發展,結合四川省特點,科學規劃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時間布局,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和深化不同區域的發展聯系、發展合作和發展融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一步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擴大對外開放、聚集區域要素資源,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四川省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3.健全指標體系,拓寬大數據基礎。當前國內高質量發展指標概念界定、數據測度與現有數據基礎還相對匱乏,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把握其概念內涵,同時也需要整合各領域數據,形成數據共享平臺,以更好對比各兄弟省市發展,結合四川省情與發展特色,真正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到治蜀興川的行動中。大數據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借力于數據開發與解讀,把握發展動態,尤其是前沿技術和新興行業動向和發展對我們踐行高質量發展、抓住發展機會有重大意義。相關部門應收集和運用政務大數據和各行業數據,運用更為精準的原始數據以測算省內高質量發展指數。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