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習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習近平同志在綿陽的考察、視察活動紀實
文/敬東陽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群眾,關心民生,體現了新一代黨的領導人崇高而博大的人民情懷。他先后三次到綿陽考察、視察,都是帶著關注民生的心愿而來,深入務實、噓寒問暖、樸素真誠,深得綿陽干部群眾的信賴和贊揚。
早在 1974 年,習近平同志下鄉(xiāng)插隊,擔任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支部書記,梁家河地方地處山地,群眾生活上取暖、照明、煮飯主要靠煤炭,而用煤炭貴且運輸不便,年齡很小的習近平對此十分著急,為解決當地群眾煮飯、照明、取暖的實際困難,他通過《人民日報》了解到綿陽大辦沼氣的經驗后,首先向縣委提出要在陜北修建沼氣,在延川縣委支持下,他帶領部分干部于1974年12月乘汽車、坐火車經四天艱辛趕路到達綿陽地區(qū),用10多天時間,在四川省沼氣辦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先后到當時的綿陽縣、德陽縣、遂寧縣考察學習,每到一處,他下池坑、問疑難、學經驗、請專家,全面學會了沼氣的修建方法,還從綿陽為梁家河村請了一名沼氣師傅。回去后習近平支書親自帶人建了第一口樣板沼氣,讓群眾學習、示范,引領梁家河群眾很快建成幾十口沼氣,很好解決了當地煮飯、照明等群眾生活問題。陪同近平同志前來學習沼氣的人后來回憶說,在學習沼氣經驗上,習近平很深入、愛思考、點子多、不怕苦,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得很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給綿陽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已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心系災區(qū),帶著黨中央的囑托,2008年6月27日至28日,他先后深入綿陽市受災最重的游仙區(qū)、平武縣、北川縣、江油市的農村、廠礦,查看災情、指導救災重建、慰問群眾、鼓勵干部。
在游仙區(qū),他深入高溫下的臨時帳篷,看望組織部門的干部,指示組工干部要主動抗震救災,指導基層黨組織要深入一線為受災群眾服務,要求黨員干部要發(fā)揮黨員先進性,努力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作貢獻。
在平武縣平通鎮(zhèn),他聽取平武縣委災情匯報,仔細詢問群眾的傷亡、損失數據;深入帳篷察看糧食、衣被,關心災民生活,走進板房學校看望災區(qū)師生,對救災干部握手問候,指示縣委要保證受災群眾的吃、住、醫(yī)、教等具體需求。平武受災群眾至今猶記總書記的親切話語。
在北川縣桂溪鄉(xiāng),他看望慰問災區(qū)值班干警和村社干部,檢查指導安置點建設,指示重建工作要把對口援建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調動群眾重建家園的積極性,要把災后重建變成一次發(fā)展的機遇。
在江油市,他深入江油發(fā)電廠,察看企業(yè)災情,鼓勵受災職工,指導工業(yè)企業(yè)恢復重建,要求地方黨委、政府關心愛護企業(yè)職工生活。在綿陽的行程中,習近平同志始終關注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反復叮囑隨行的四川省、綿陽市領導干部,大災之后要“兩手抓”,抓災后重建,抓恢復生產,確保社會穩(wěn)定和群眾正常生活。
2011 年 8 月 19 日,習近平冒著酷熱深入北川縣,了解災后重建,考察基層經濟、社會、黨建工作。在擂鼓鎮(zhèn)吉娜羌寨,他與羌族群眾圍坐拉家常,問生活、問困難、問發(fā)展,鼓勵受災群眾要依靠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在北川新縣城,他走入禹龍社區(qū),看社區(qū)建設,看居民家庭,了解災民安置,還與游客交談,關注旅游經濟發(fā)展。看到北川大災后恢復重建有了巨大變化,習近平同志十分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綿陽的行程,三次活動雖然時隔久遠,時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的心愿相同,情懷相同,那就是心系群眾之所盼,關心百姓安危冷暖,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高位置,把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在一言一行的具體細節(jié)中。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典范。
(作者單位: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