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整縣推進 重點突破 蒲江縣發展有機農業的探索與實踐

  

  中共蒲江縣委 劉剛

  蒲江縣隸屬于成都市,幅員面積583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和1個街道,總人口28萬人,地貌以淺丘為主,耕地面積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3.1%,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近年來,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成都市委總體發展戰略,蒲江縣立足自然條件和區位實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國率先整縣建設有機農業縣,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目前,蒲江縣擁有品種優良、種植標準的獼猴桃基地10萬畝、茶葉基地15萬畝、柑橘基地20萬畝,先后獲評國家級茶葉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區、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稱號。蒲江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成為四川省3個創建產業園之一。

  一、蒲江有機農業發展歷程

  蒲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其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有機農業萌芽階段(2005-2010年)

  有機農業早在2005年就已悄然落地蒲江,四川綠昌茗茶業有限公司、四川嘉竹茶業有限公司采用茶園托管模式和統防統治模式發展綠色生態農業,2005年取得“出口茶葉種植基地備案”證書,產品出口日本、歐盟;2007年兩家公司開始建設有機茶葉種植基地,翌年獲得有機產品轉換認證,成為蒲江首批有機產品生產基地。有機農業在蒲江落地后,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2009~2010兩年間全縣新增有機認證主體9家,認證面積1.1萬畝。

  (二)第二階段:有機農業突破階段(2010-2013年)

  2011年,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新農村建設課題組到蒲江專題調研,并形成《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蒲江模式”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專家研討會上,十屆全國政協人資環委會副主任、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劉成果對蒲江優越的綠色生態本底給予充分肯定,并就以此為基礎推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指導。為此,蒲江全面審視縣情:生態稟賦良好,無傳統工業污染,空氣、水源、土壤等自然資源優良,適宜發展綠色產業;現代農業基礎厚實,擁有一批龍頭企業和茶葉、獼猴桃、柑橘等優勢產業,具備綠色產業基礎;地處進藏入滇咽喉要道,交通物流暢通便捷,擁有良好區位條件。在經濟紅利向創新紅利轉變的發展趨勢下,搶占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成為區域競爭主流,特別是隨著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有機食品消費群體迅速擴張,市場前景廣闊。同年,蒲江出臺文件鼓勵發展有機農業,并給予獎勵扶持。

  2012年,蒲江縣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編制全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該項工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主任蔡輝益主持,聚集了農業部、科技部、國家認監委、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低碳農業協會等各領域專家25人,歷時一年多,經反復實地調研、內部研討、專家評審、六易其稿,形成《蒲江縣有機事業發展規劃(2013~2022)》(以下簡稱《規劃》)終稿。《規劃》以建設生態文明和現代農業為指導,以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城鄉居民過上美好生活為目標,以有機發展為理念,以有機產品、有機產業和有機生活方式的養成為主體內容,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提升、有機產品質量和流通、有機農業產業循環永續發展等核心問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為蒲江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三)第三階段:有機農業快速發展階段(2013-2018年)

  按照《規劃》要求,2013年蒲江縣成立有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設縣屬副局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蒲江縣有機產業發展辦公室”,啟動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工作,大力推動有機產業發展。國家質檢總局、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環境保護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國家認監委等部委和省市相關部門先后多次蒞蒲實地考察、幫扶蒲江發展有機產業,指導蒲江從機構、人員、規劃、方案、措施等方面強力推進,樹立有機產業全國樣板。2014年6月,蒲江通過國家認監委專家組評審,被列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2015年10月獲評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稱號,2017年9月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2017年12月被列為首批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示范縣(試點)。

  二、蒲江有機農業發展主要做法

  蒲江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緊扣打造“美麗蒲江·綠色典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農業提升”攻堅,加快構建具有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有機農業產業生態圈。

  (一)堅持政府主導,統一認識,助推產業發展。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科學的考核機制;出臺有機農業發展獎勵補助辦法,整合涉農資金對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產品認證、標識使用等給予項目扶持、補助。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新媒體,采取設立宣傳欄、拍攝專題宣傳片、開展技術培訓,開辦“綠色蒲江·有機農業”法治服務鄉村大講堂,在全縣巡回開展有機農業和法治宣講等形式,廣泛宣傳,統一思想,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發展有機農業,消費有機產品,踐行低碳生活。

  (二)堅持規劃引領,統籌發展,繪制有機農業發展藍圖。以《規劃》“四區五中心”為目標,計劃用10年時間整縣推進有機縣建設。在成佳鎮建設有機茶葉基地5000畝,建成有機茶核心生產區;在大塘、復興、大興建成有機獼猴桃基地6800畝,與聯想佳沃集團共同打造集產業聚集、技術研發、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于一體的中國獼猴桃之都;在長秋、鶴山、朝陽湖等鄉鎮建成有機柑橘基地2.5萬畝,打造中國春橘之鄉;在甘溪、壽安建成有機蔬菜基地4000余畝;在光明、朝陽湖、壽安建成有機櫻桃、藍莓、葡萄等其他水果基地2500余畝。全縣有機認證總面積4.4萬畝、產品86個,認證產品涵蓋茶葉、水果、生豬、蔬菜等四大產業36個品種,有機基地實現12個鄉鎮、街道全覆蓋。通過統籌規劃發展“四區五中心”,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改良、有機農產品質量和流通、有機農業產業循環永續發展等核心問題,引導有機消費觀念,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三)堅持生態優先,改良土壤,夯實有機農業發展基底。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示范縣等為載體,全面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污染防治、生態產業開發、生態文明培育四大工程,通過飲水源長效保護、天然林保護等生態項目及全域畜禽養殖糞污循環綜合利用PPP模式,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在全國率先實施耕地保護與土壤質量提升三年行動,組建國內首支耕地質量提升產業發展基金,投入土壤改良、農技服務、冷鏈物流、品牌打造及營銷體系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為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依托產業基金,整合農業公共服務和農業企業資源,建立“5+1”綜合服務平臺,集成推廣土壤有機質循環養地利用、生物防控、農業機械化、養土肥田、土壤大數據系統、倉儲物流營銷平臺建設等,已改良土壤32萬畝次,農藥、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土壤質量逐漸恢復,“耕地提升—品質品味—生態涵養”三位一體的目標逐步實現。

  (四)堅持品種優新,標準化生產,保障產品品質。加強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茶研所、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長期合作,引進培育全球領先的高端獼猴桃專利保護品種“金艷”“東紅”,培育種植春見、不知火、清見等優質晚熟雜交柑橘品種,引進推廣中茶302、中茶108、黃金茶等優新茶葉品種。對標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制定完善有機茶葉、柑橘、獼猴桃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指導生產主體規范建立農事操作記錄檔案,大力推廣病蟲害太陽能殺蟲燈、黃板等物理防治和投放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方法,做到種養技術“一本書”、誘殺害蟲“一盞燈”“一塊板”“一袋蟲”,生產投入“一本賬”。同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現代農業,推進建設橙海陽光等物聯網示范基地、農業大數據平臺,蒲江縣健康土壤培育應用示范項目成功申報為農業領域全國首批PPP試點項目;構建農業標準、質量管理、綜合服務、巡查執法“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強化部門聯動,定期不定期對有機認證基地開展巡查執法檢查,嚴格產品抽檢,規范包裝標識,對違規使用投入品的認證基地實行“一票否決”退出機制,做到數量和質量并重、認證和監管同步。

  (五)堅持品牌帶動,市場化運營,增強發展動力。引進聯想佳沃集團投資10億元打造中國獼猴桃之都;引進佳橙現代農業公司投資3億元,打造晚熟柑橘規模化、機械化、規范化栽培現代典范;引進盛澤源集團計劃投資6億元,打造水果專業產地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泰禾農業、綠昌茗茶業、國康農莊等一批潛心有機產業發展,致力于生態優質有機農產品生產、銷售和市場拓展的新型經營主體集群。圍繞“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雜柑”三大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通過舉辦有機農業論壇、中國采茶節、中國有機大會等論壇節會,以及組織企業參加德國紐倫堡有機食品博覽會、西博會、茶博會等國內外知名展會,持續提升蒲江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開拓有機產品國內外市場。2017年,蒲江縣有機產業協會正式加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雜柑”三大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達287億元,蒲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達33家,轉口貿易涉農企業12家,建成出口備案基地12個、面積2.5萬畝,茶葉柑橘提取物、蜂蜜制品、獼猴桃、柑橘等遠銷新加坡、日本以及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

  (六)堅持三產融合,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有機農業基地建設帶動形成了以綠色生態為本底、以河流道路為景觀走廊、城市綠地與鄉村農地滲透融合的優美城鄉形態,建成“成新蒲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帶”,成佳茶鄉國家AAAA旅游景區、光明櫻桃山國家AAA旅游景區、復興獼猴桃觀光區,形成“一帶三片區”休閑農業布局,以“有機產業+觀光體驗+農家休閑”模式,建成升悅藍莓谷、微耕有機農莊、良峰有機茶館等集農業農耕展示、有機美食采摘、品嘗等有機生活體驗為一體的休閑體驗、研學教育活動基地,獲評四川省生態旅游示范區,農旅文實現深度融合發展。

  三、經驗啟示

  蒲江縣通過十多年的堅守和不懈努力,以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定力和舉措,推動蒲江整縣有機農業的持續、蓬勃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積極努力。在推動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深切感受。

  (一)發展有機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機農業以健康、生態、公平為原則,尊重生態經濟規律,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統一,其宗旨與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辨證統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內容。發展有機農業可有效解決傳統農業帶來的土壤質量下降、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物種多樣性減少等問題。蒲江在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率先實施整縣打造有機農業,正是依托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為推動生態振興作出了有益探索。

  (二)發展有機農業是提升食品質量安全的有力途徑。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合成物質,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其有機食品是真正自然、健康、安全環保的生態食品,在全民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發展有機農業契合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的要求。蒲江縣在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創新構建農業標準、質量管理、綜合服務、巡查執法“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對農業主導產業實現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更為食品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有機農業需要有全新的經營理念、前沿的技術投入,是現代農業高技術化、高標準化的具體體現,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農業面臨轉方式、調結構的今天,發展有機農業,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轉向注重質量提升、由依靠物質投入轉向依靠科技創新、由依靠資源消耗轉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上來,是解決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數量與質量、成本與效益等矛盾的有效途徑。蒲江現代農業轉型有機農業,并以此推動產業振興,正是著力于破解上述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矛盾,順應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四)發展有機農業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蒲江有機農業的發展,提升了蒲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快了生態環境治理恢復,有效促進了農民穩定增收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靠保障。2017年,蒲江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68元,位列全省丘區縣第2名,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56:1,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農村正加快建設。

  (作者系中共蒲江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