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建地設市以來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的演變歷程

  內容摘要:1993年建立巴中地區,2000年巴中撤地設市。建地設市的20余年來,巴中在實現由溫飽向小康跨越、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不同時期,根據國家和全省的戰略要求,立足巴中區情市情,為實現階段性任務,在不同時期確立不同的總體發展思路。與時俱進的總體發展思路統攬和引領各項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1993年7月,國務院批準達縣地區劃分為達川和巴中兩個地區,巴中地區轄巴中市和通江、南江、平昌三縣。9月,中共巴中地委和巴中地區行署掛牌辦公。2000年8月,四川省委同意成立巴中地區撤地設市領導小組。12月,中國共產黨巴中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和巴中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相續召開,并舉行巴中撤地設市授牌授印儀式。原巴中市改設巴州區。原巴中地區改設巴中市,轄巴州區和通江、南江、平昌三縣。建地設市的20余年來,巴中因地制宜,在不同時期確立不同的總體發展思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著的總體發展思路統攬和引領各項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一、實現由溫飽向小康跨越時期的總體發展思路

  巴中地區建立之際,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全國正努力實現由溫飽向小康跨越。地區建立之初,巴中地委行署把確立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放在首位。1993年10月的地委第一次擴大會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艱苦奮斗,排難創新,超常規跳躍式地發展經濟。1994年1月的地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指出,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十年邁大步”分階段地實施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在實現由溫飽向小康跨越時期,由于階段性任務的不同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巴中總體發展思路出現三種表述。

  其一,針對“三年打基礎的戰略任務”,地委行署提出“狠抓基礎,加強農業,快上工業,活躍商貿,開發旅游”的發展思路。這一發展思路提出于地區成立之初,沿襲到 1996 年上半年。具體講,狠抓基礎就是狠抓巴中市江北新區建設,以及能源、交通和通訊建設。加強農業重在調整農業結構,穩糧增收減負擔,確保農村穩定,確保人年均擁有糧食850斤以上。快上工業突出抓好鄉鎮工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大力發展獨資合資工業企業。活躍商貿的重點放在各類市場的建立、培育和個體商業、服務業的發展上。開發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區境內的風景名勝和革命紀念場館積極開發旅游業,擴大巴中同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聯系與交往,帶動和促進全地區經濟發展。

  其二,在實現“三年打基礎的戰略任務”后,地委行署提出并實施“六項工作思路”。1996年下半年至 2000 年初,在建區以來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地委行署形成并實施“六項工作思路”。一是以非公有制為主構建區域經濟結構的工作思路;二是深度開發第一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促進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思路;三是繼續抓好基礎建設的工作思路;四是科技增效、流通增收的工作思路;五是勞動力資源有效開發的工作思路;六是大開放促大發展的工作思路。

  其三,從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出發,地委行署提出“基礎設施上水平,生態環境更良好,科教興區增實力,改革開放促發展,扶貧攻堅創典型,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跨越”的總體要求。地委行署于2000年4月制定《關于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實現由溫飽到小康跨越的意見》,強調重點實施“五、三、五、三”工程。即是抓好以南江黃羊為特色的畜牧業,以中藥材為特色的林果業,以通江銀耳、巴中蘆筍、優質稻油等特色農產品為依托的食品飲料業,以霞石、蒙脫石和花崗石為特色的建材業,以紅軍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五大特色建支柱;抓好文明新村建設、民營經濟大戶、勞務開發三個重點增效益;抓好公路、水利、城鎮、生態、水電氣信息四網五項基礎優環境;抓好改革開放、發展科教和維護穩定三件大事作保證。

  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的總體發展思路

  在 2002 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后,巴中市委一屆五次全會的報告《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巴中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內,巴中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分三步走 :三年(2003—2005)鞏固越溫成果 ;五年(2006—2010)實現小康水平;十年(2010—2020)建成小康社會。同時要求努力做到“八個加快”:加快思想觀念更新、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依法治市進程、加快推進黨的建設、加快形成團結奮進氛圍。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根據階段性任務的不同,市委市政府相應地調整了總體發展思路。

  其一,從鞏固“八七”扶貧攻堅成果和成功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市委市政府提出建 “特色農業大市、民營經濟富市、生態旅游強市”和“鞏固提升農業、積極發展工業、擴大改革開放、加快基礎建設、努力開發旅游、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發展思路。這一發展思路提出于 2002 年初,沿襲到 2005 年上半年,其核心是積極發展“三大經濟”。一是綠色經濟抓產業,堅持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二是民營經濟抓工業,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市域經濟的主體,大力發展特色工業,扶持壯大綠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優勢資源開發的民營企業和招商引進的優勢企業。三是旅游經濟抓促銷,突出綠色生態和紅色基地兩大主題,切實抓好精品旅游景點和線路建設,同時加大旅游宣傳推薦力度,提高巴中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其二,2005 年下半年到 2006 年上半年這段時間,市委市政府雖然沒有對總體發展思路形成明確表述,但全市工作重點和思路十分明晰,主要體現在 2006 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點中。發展的重點和思路是堅持以扶貧開發為中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體,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以交通建設為重點,切實解決農村“四難”;堅持以統籌協調為要求,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堅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促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堅持以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目的,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堅持以建設和諧巴中為目標,扎實抓好依法治市和安全穩定工作;堅持以增強執政能力為根本,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其三,從加快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出發,市委市政府確立“實施四大戰略,推進五個突破,打好老區建設發展翻身仗”的總體發展思路。“四大戰略”發展思路開始于2006年下半年,沿襲到 2011 年初。具體講,“四大戰略”即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構建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爭取大政策,促進大和諧的工作重點”。“五個突破”即是“要奮力在交通建設、產業培育、縣域經濟發展、解決‘四難’、改善環境等五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階段性任務是“努力實現一年扶貧開發有新進展,三年產業培育上新水平,五年交通基礎有大變樣”。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的總體發展思路

  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后,巴中市委三屆六次全會的報告《實施“三大戰略”,統籌城鄉,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為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指出,到2020年巴中要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巴中要努力實現“十二五”和“十三五”兩個時期的階段性目標。其中,到“十二五”末,相較于 2000 年要實現全市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五個翻番”。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由于階段性任務的不同,巴中總體發展思路呈現三種表述。

  其一,為完成“五個翻番”的階段性任務,市委市政府提出“‘兩化’互動,統籌城鄉,追趕跨越,加快發展,抓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開放合作、扶貧開發和職業教育五項重點任務,加快‘兩地兩區一中心’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這一發展思路發韌于2011年上半年,沿襲到2016年初。“兩化”即是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包括“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市場體制、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統籌城鄉管理體制等六個統籌”。“兩地兩區一中心”即是“把巴中建設成四川重要的北向東向開放高地、川陜渝重要的樞紐聯結地、西部綠色經濟示范區、全國扶貧開發示范區、川東北重要中心城市”。

  其二,在實現“十二五”階段性目標的基 礎上,全面貫徹精準扶貧精神脫貧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決勝脫貧攻堅,建設‘五彩巴中’,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的發展思路。“五彩巴中”發展思路開始于2016年上半年,沿襲到2017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緊迫的政治任務,聚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大力實施“一本帳、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奮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五彩巴中”指多彩美麗的巴中、富裕小康的巴中、開放包容的巴中、充滿希望的巴中、幸福和諧的巴中。這一發展思路還包括“五大跨越”,即奮力推進區域交通節點向區域綜合交通樞紐跨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工業弱市向工業強市跨越、文旅資源向文旅經濟跨越、區域整體貧困向同步全面小康跨越。

  其三,為實施川陜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奮力走出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的總體發展思路。這一發展思路開始于2017年下半年,沿襲至今,巴中市委四屆五次全會對其進行了全面闡述。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綠色崛起為路徑,以產業強市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從嚴治黨為保障”,實施“六大突破”,強化“六個推進”,實現“六個走在前例”。“六大突破”即要在脫貧攻堅上奮力突破,要在交通建設上奮力突破,要在縣域經濟上奮力突破,要在特色農業上奮力突破,要在全域旅游上奮力突破,要在城鄉提升上奮力突破。“六個推進”即大力推進經濟持續發展,大力推進民主政治發展,大力推進文化繁榮興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大力推進開放合作。“六個走在前例”即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川陜革命老區、秦巴山區實現經濟質效提升、脫貧攻堅決勝、基礎設施跨越、改革開放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民生福祉改善等走在前列。

  四、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的重要特征和貫徹成效

  建地設市以來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的重要特征可以從“變”與“常”兩方面來拷量。就“變”的方面而言,首先,總體發展思路的調整,是地委行署或市委市政府主動作為的結果。例如,1996年7月的巴中全區體改、鄉企、城建工作會議指出,“三年打基礎的戰略任務基本完成,從現在起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狠抓經濟增長點、培植財源基地和扶貧攻堅上來,努力實現五年上臺階的戰略目標。”同年9月的巴中地級領導、縣市和地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學習會議指出,“五年上臺階要把著力點放在狠抓經濟增長點上,把突破口選在建立支柱財源上,把攻堅戰放在消除70萬人口絕對貧困上,把全區上下思想統一到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業,協調發展第三產業,量力而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上。”緊隨地委行署工作重點的轉移,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發生了第一次變化。其次,總體發展思路的調整過程,展現出由單一的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發展思路過渡到“五位一體”全面統籌的發展思路的演變脈絡。從1993年沿襲到 1996 年的總體發展思路,“狠抓基礎,加強農業,快上工業,活躍商貿,開發旅游”的各個方面均屬于經濟建設的范疇。而開始于2017年下半年,沿襲至今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快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奮力走出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從其闡釋可見,關乎巴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就“常”的方面而言,首先,總體發展思路以基本區情市情的認識為形成基礎。例如,“狠抓基礎,加強農業,快上工業,活躍商貿,開發旅游”總體發展思路的提出,就是以對“巴中地區是一個貧困落后山區”“工業基礎脆弱”“交通閉塞,通訊落后,信息不靈”“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等基本區情的認識為基礎的。其次,總體發展思路以全國全省的重大戰略為轉變引擎。例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川陜老區振興發展規劃,都引起了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的調整。最后,總體發展思路以跨越發展和實現小康為主題主線。

  建地設市以來巴中總體發展思路的貫徹成效可以從“巴中巨變”和“巴中經驗”兩方面來審視。就“巴中巨變”而言,可以說,建地設市20余年來,巴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以經濟發展為例,1993年,巴中地區國內生產總值24.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5.51億元,第二產業3.79億元,第三產業4.72億元。2017年,巴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1.4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3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3.3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14.75億元。

  “巴中經驗”特指在“八七”扶貧攻堅過程中,在巴中地區形成的享譽全國的“巴中經驗”。1986年,通江縣和南江縣列為國定貧困縣,巴中市(縣級)和平昌縣列為省定貧困縣。1993年建地區時,全區共有建卡貧困戶20萬戶,貧困人口91萬人,其中特困鄉54個,特困人口近30萬。在“八七”扶貧攻堅結束的 2000年末,全區貧困人口下降到15.4萬人。1998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高鴻賓來巴調研時,認為“巴中經驗”是以池園經濟、勞務積累為主要特色的全面綜合的扶貧經驗,肯定“巴中經驗”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一面旗幟。2001年,溫家寶視察巴中時指出,巴中確實是全國扶貧攻堅的典型,巴中所創造的經驗對于全國扶貧攻堅具有普遍意義。

  (作者單位:中共巴中市委黨史辦公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