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敵后統戰衛士——楊玉樞

  

  文/王邱悅

  2018年4月27日,中共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和廣安區委黨史研究室為征集華鎣山武裝起義口述資料,拜訪了楊玉樞烈士的小女兒楊亞瓊(廣安區政府退休干部,現年72歲),從烈士子女口中了解到忠誠的革命衛士楊玉樞在敵后開展統戰工作,為革命事業奉獻一生的傳奇故事。

  據楊玉樞小女楊亞瓊回憶,父親楊玉樞曾對妻子龍文鳳說:“要是你也暴露了,我們就把7個子女都送到鄉下親戚家,一起上山去打游擊”。在建國后,楊玉樞烈士為了民族復興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兒女們,楊玉樞的各個子女均成長成才,奮斗在國家的各條戰線上,為新中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

  1953年,中共廣安縣委、廣安縣人民政府將楊玉樞遺骸禮葬于南園。1980年,遷葬于奎閣烈士墓。在每年的清明節,廣安區廣大干部職工和學校師生都要開展祭掃活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強他們的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楊玉樞,字克麟,1907年出生于廣安州 (今廣安市廣安區) 濃洄鎮一個窮苦家庭,母親靠織布為生。他兒時曾在布店做小工,從小聰明好學,成績超群,且富有正義感,愛打抱不平,在學校時便組織窮伙伴保護被欺辱的弱小同學。

  1929年,楊玉樞考入楊森在萬縣辦的軍政士官學校,兩年后分配到軍閥袁葆初部,目睹大小軍閥爭奪地盤,爾虞我詐,魚肉鄉里,便于1931年離開部隊回到廣安。

  抗日戰爭爆發時,楊玉樞在廣安東城小學任訓育主任,在同校教師李才杰 (共青團領導人) 等的啟發下,他組織“晨呼隊”,每天早上帶領隊員上街唱抗日歌曲,呼抗日口號。后將其組建為“廣安民眾抗日救亡唱歌團”,以教歌、講演、出壁報、演街頭劇等形式喚起民眾。

  1937年12月,楊玉樞經李才杰、袁正皓介紹加入共青團。次年4月,轉為中共黨員。   

  1938年8月,國民黨廣安縣黨部侵吞抗日后援會為抗日將士募集的錢物,楊玉樞撰文揭其內幕,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跟蹤,黨組織遂將其轉移到嘉定 (樂山) 樂群墾社。樂群墾社位于雷波、馬邊、屏山三縣交界處。楊玉樞到墾社,初為一般職員,不久升為第三分社副主任、主任。他見墾民多是內地逃去的貧苦農民和大小涼山逃去的奴隸,便開辦墾社訓練班,暗中向墾民講解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歷史與現實,經一年多努力,在總社、分社發展了一批黨員。中共樂山中心縣委鑒于黨組織發展迅速,便在總社建立黨的特別支部,并令楊玉樞任特支書記。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蔣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形勢日趨緊張,中共地下組織各級領導機關都進行調整和轉移,與黨組織失去聯系。8月,楊玉樞回到廣安,與原有過聯系的黨員張若一、鄒萬楷、唐敵俠等組成學習小組,決定利用袍哥組織為掩護,發展革命勢力。楊玉樞發揮自己能言善辯、擅長社交的特點,于 1945 年春建成五堂口合一的“廣安協和總社”,并被推為總社紅旗大管事。隨后,他利用各堂口組織提供的資金,建“協和”商號,并以商號名義向縣政府投標收稅,為革命籌措資金,開展統戰工作。同時,倡辦“三·三”川劇改進社,在社中挑選窮苦人家子弟,讓他們結拜為“弟兄”,接受武裝訓練,練習手槍射擊,為武裝起義作準備。

  1945年,廣安籌建縣參議會。楊玉樞聯合協和總社和公務員中有影響的18人組成“生期會”,并以廣安憲政實施促進會的名義公開參選。10月,楊玉樞和鄧致久等中共黨員當選為縣參議員,利用合法身份開展斗爭。1946年6月,中共南方局派談劍嘯回廣安清理、恢復中共地下組織,次年春建城廂特支,楊玉樞被任命為特支書記。

  1947年初,縣參議會開會討論選舉鄉(鎮)長。楊玉樞提出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的主張。選舉結果,有6名中共黨員、3名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和協和總社中一些比較開明的人士當選。當時,國統區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楊玉樞以商業互助聯誼會為核心,秘密組織小商販罷市。提出“要溫飽,反對抽二道稅”的要求,迫使縣府令稅捐處停征。之后,楊玉樞去重慶,經好友李挽瀾、杜重石介紹,認識了國民黨高級將領楊杰,并參加由宋慶齡、楊杰等發起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簡稱“民聯”)。

  1948年初,楊玉樞在廣安建立“民聯川北分會”時,成員已近百人。3月,楊玉樞按川東臨委書記王璞指示,以民聯川北分會負責人的身份去重慶,竭力通過楊杰的關系為華鎣山武裝起義籌備槍支彈藥。7月1日,第五臨時工作委員會根據川東地工委指示,決定發動代市、觀閣起義,建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第五支隊,并確定由楊玉樞擔任支隊長。8月11日晚,楊玉樞率隊在觀閣起義。由于被叛徒出賣,起義隊伍被迫轉移到華鎣山。14日下午6時許,起義隊伍駐地被大竹保安團的一個連偷襲。激戰中,楊玉樞與隊伍失去聯系,當行至一宅院旁坐下歇息時,被埋伏在那里的保丁擊中犧牲,其尸體被投入附近的山洞里,時年41歲。

  (作者單位:廣安區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