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期四川旅游產業發展
文/劉全 文學菊
旅游業作為橫跨多領域的綜合產業,具有帶動性強的特點,是戰略性強、乘數效益大、綜合效益好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既可以帶動投資、擴大消費、拉動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又可以增加就業、促進扶貧脫貧、改善民生。
四川地處中國西部、長江上游,是中國著名的旅游大省。境內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巴山雄秀,蜀水清雋,川菜熱辣,川酒香醇,川茶芬芳,川劇高亢,世外桃源的環境、悠然恬靜的生活、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讓這塊土地擁有了眾多令人贊嘆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從而奠定了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但與此同時,四川旅游資源開發成本高,基礎服務設施滯后等因素又長期制約四川旅游業的發展。新時期,省委、省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制定了發展旅游產業的相關戰略舉措,加速提升旅游競爭力,推動了四川旅游業飛速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為全國旅游業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從改革開放開始至上世紀末四川旅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改革開放到上世紀末,四川旅游業結合實際省情,不斷突破,從接待型事業向全省經濟支柱產業發展,實現了快速發展。
(一)四川旅游業的起步(1978—1983)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四川旅游業與全國旅游業一樣,實際充當了先試先行的改革先鋒。早在1978年1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決定發展我國的國際旅游事業。3月,中共中央批轉了外交部《關于發展旅游事業的請示報告》,將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改為直屬國務院的管轄,理順并加強了對旅游的管理。從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先后在黃山和嶗山等地5次集中、系統地談了發展旅游業的問題。期間,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旅游業迅速釋放出計劃經濟時代完全沒有的活力。同時,緊閉了多年的國門打開后,大批的出于對中國好奇或愛好旅游的國外旅客前來中國參觀游覽。四川旅游資源豐富,景點奇特,自然成為部分來華游客的游覽地,但當時全省旅游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建設落后,旅游供給嚴重不足,形成了供不應求的旅游賣方市場,這種經營環境成為四川旅游業得到高速發展的巨大動力。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旅游業的興起從一開始就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1978年2月下旬,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在成都召開了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會議(與僑務工作會議合并召開),討論了四川省發展旅游事業的準備工作;同年3月,組建了中國國際旅游社成都分社、四川省中國旅行社,負責海外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接待工作;4月,省外辦設立了旅游處,掛省旅游局牌子,由省外辦主任兼任旅游局長,省外辦行使旅游管理職能。10月,省委進一步部署了旅游起步與發展的工作重點,確定全省的旅游起步要抓規劃、抓賓館建設、抓人才培養三件大事。期間,省委及時做了四項重要的決定:一是成立四川省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統一管理全省旅游事業;二是將成都錦江賓館歸劃省旅游局管理,四川省有了第一個涉外旅游飯店;三是建立四川省旅游學校,1979年10月8日省旅游技工訓練班正式開學,這是全國第一批成立的旅游中等專業學校;四是制定并實施了“以旅游養旅游”政策①,確定旅游收入從1980年起3年不上繳省財政,并由省財政撥款解決一些新開放景區必需的維修整治和旅游城鎮街道設施建設。
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的保障和推動下,四川省對外旅游接待工作有序實現了逐步開放。在擴大旅游開飯范圍上,1978年6月,國務院批準成都、重慶兩市為甲類開放地區,外國人持本人有效證件或居留證即可前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最早對外正式開放的地區。1979年,又批準樂山、萬縣、峨眉列為乙類地區,外國人經批準后可去工作、旅游。1982年,四川增加新都、灌縣、忠縣、眉山、云陽、奉節、巫山、大足為乙類地區(1984年,樂山市、峨眉縣、大足縣升為甲類地區)。在景區接待能力建設上,全省一方面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抓緊整修旅游景區和改善食宿條件,一方面抓緊選調翻譯導游人員,進口空調汽車,以保證旅游接待需要。在國家旅游局和國旅、中旅總社的支持下,到1979年,四川省旅游行業職工達1400余人,涉外飯店接待床位1167個,旅游汽車100輛,全年接待了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游客和華僑、港澳同胞旅游者17595人,旅游收入635萬元(外匯券人民幣)。外國旅游者和海外同胞到四川觀光,普遍多對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樂山大佛和風景秀麗的青城山、峨眉山,以及沿線的大量珍貴文物古跡稱贊不已,也為四川的美味佳肴和風土人情所吸引。
起步階段,全省旅游行業以一種百廢待興、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快改革和建設,省委、省政府也以持續加強的力度支持旅游業的發展。從1979至1983年間,四川省旅游系統創匯從202.5萬元增長到730.7萬元(外匯券人民幣),增長3.6倍,這一時期四川省旅游處于以接待創匯為主要特征的初創階段,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了旅游管理體系,建立了人才培養基地和涉外旅游接待基地,實現了旅游由接待事業型開始向經濟創匯型轉軌,但尚未成為獨立產業。
(二)四川旅游產業的初步形成(1984—1996)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省委、省政府也做了相應部署,這進一步解放了束縛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各種舊思想觀念。同時,經過改革開放6年來的發展,旅游消費逐步興起,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四川省旅游業進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逐步意識到,發展旅游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實現外匯增長的有效途徑,一些旅游業發展得好的地市已經有了將旅游業做成產業的意識。
為了適應入川游客數量逐年劇增等市場新變化,進一步加快全省旅游業發展,省政府于1984年7月決定將省旅游局從省外辦分出,行使旅游綜合管理職能,并重新組建為“四川省旅游總公司”,統一管理省屬旅游企業、事業單位。
從1985年起,全省入境旅游出現了淡季縮短、旺季更旺的新局面,旅游人數的大幅度增長,旅游設施不足的問題也隨之顯露出來。由于國家允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采取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五個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一起上”的原則,使旅游業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同時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地方經貿活動的日益興旺,地方和部門籌資新建高檔次賓館飯店的積極性普遍高漲起來。由此翻開了四川省旅游設施建設新的一頁。1986年,四川省政府進一步加強了旅游事業的領導,批準了《四川省發展旅游事業的“七五”規劃》,成立了四川省旅游協調小組,由省長親自分管旅游工作,加強旅游統一規劃、協調和指導,加大了旅游項目建設投入和海外宣傳促銷,旅游業得到了持續發展。同時,四川省加大了對外宣傳促銷力度,先后到日本及英、德、法、美、加等歐美主要客源國的旅游展銷會參展,擴大了四川旅游的省外影響。
1987年開始的隨后兩年,國內政治局勢發生變化,四川旅游業出現了第一個低谷時期。1988年,由于西藏發生騷亂,限制旅游者入境,使成都——拉薩旅游線的客源銳減;1989年的政治風波,導致來川游客大幅下降,直到9月下旬才逐步回升。1990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全省旅游的大幅度攀升,創造了12年來旅游發展的最好成績,當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9.4萬人次,旅游創匯1.72億元(折合0.36億美元);國內游客2330萬人次,回籠貨幣14億元。四川旅游業經過12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經營規模和設施條件都具備了一定的水平。
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談話,開啟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隨后,四川省作出了“一條線”發展戰略,即以成都為中心,優先發展從江油到峨眉山這條線上的四個市級所管轄的十多個縣(市、區),使其在經濟發展上加快發展,在改革開放上先行一步。“一條線”戰略所涉及的地區正好就是四川旅游業起步較早、發展勢頭較好的核心區,省計委、經委、外經委、國土、財政和稅務等部門為這一區域的旅游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扶持政策,為區域內旅游業快速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帶動全省旅游業取得了飛速發展。1993年省政府批準建立四川旅游發展資金,主要用于發展旅游業和開發短線旅游產品,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效益好、創匯能力強的項目,由省旅游局、省財政廳共同審核、集中管理、有償使用、滾動發展。1995年5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雙休日”制,使在職職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有效地刺激了社會消費,也為國內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極大地促進了四川省國內旅游的發展。
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四川旅游業在“八五”(1991~1995)期間邁上了新臺階,以旅游開發作為帶動四川省交通事業發展的牽頭項目:一是開通九寨溝、黃龍景區的進出交通;二是積極向國務院相關部門申報,成功將成都雙流機場辟為國際航空港,增開成都至廣島、新加坡、曼谷等地的直航包機;三是著力開發樂山峨眉旅游區、九寨黃龍旅游區、溫江金馬旅游區、龍泉“陽光城”、廣漢三星堆等五個旅游區;四是在香港、日本、紐約、洛杉磯、巴黎等地以合辦、聯辦、代理等多種形式建立旅游窗口企業;五是重新制定和修改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六是進一步完善“老三線”(長江三峽、樂山峨眉山、成都至拉薩)旅游線路,積極推出“新三線”(川南旅游線、三國遺蹤線、熊貓觀賞線);七是在1992年完成了對旅游商品開發的總體規劃。同時,全省進一步加強旅游行業管理,大大提高服務質量,適當下放了省內有條件的二類旅行社外聯組團,擴大接待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
1994年發生的“千島湖事件”,使臺灣,東南亞、日本、歐美市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并影響到四川旅游產業其后兩年的發展,四川旅游業出現第二個低谷時期。據統計,四川省1995年被退團564個,共14347人,資金損失達當時估算為6531萬元,對全省旅游發展影響巨大。1996年略有恢復,但隨后的1997年,四川旅游業再受重創。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做出了《關于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重慶直轄引發四川行政區劃出現重大調整,四川生產力布局及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重慶旅游從四川劃出后,四川省旅游外匯收入在全國排名從第12位下降為21位。長江三峽旅游線一直是國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向海內外推出的主打產品,從四川劃出后,使四川省接待能力大為削弱。
(三)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步伐(1997—1999)
20世紀末期,中國旅游發展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對旅游業而言,1999年國家實行每年3個連續7天的長假的節假日制度,每個長假掀起的旅游消費熱逐漸成為新亮點,被稱為“旅游黃金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旅游的發展。為適應這一發展變化,同時應對因重慶直轄而出現的谷底,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應對舉措:
一是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培育。面對世紀之交的機遇和挑戰,省委、省政府于1997年6月9日發出《關于印發〈四川省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的通知》,將旅游業與電子信息產業、機械冶金工業、建筑建材業、飲料食品業和化學醫藥工業,作為四川國民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中的“六大支柱產業”。199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產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決定》,在此前已將旅游業納入“六個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以專項決定來進一步明確旅游業發展的問題。該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旅游經濟大省的目標,把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四川省旅游業也從此開始了從一般產業向支柱產業的戰略性轉變,全省掀起了發展旅游的熱潮。省人大于1997年10月17日頒布了《四川省旅游管理條例》,推動全省旅游業發展步入依法治旅的軌道。全國還率先與世界旅游組織(WTO)合作,編制了《四川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重新對四川省旅游發展進行了定位和科學規劃,全省各級財政從1998年起都安排了旅游專項資金,并逐年有所增加。
在出臺扶持政策、規劃調整和管理條例等工作后,四川省自1998年起,從創新旅游管理機制入手,加快旅游市場開放步伐,拉動四川旅游產業新論的快速發展。期間,標志性工程是四川在全國率先成功探索了旅游景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的經營模式,形成了在全國有示范作用的“碧峰峽模式”。
碧峰峽風景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景區潛力巨大,但開發成本也很高。地方政府拿不出資金,因此一直沒有開發。1998年1月,雅安市打破常規思維,與成都萬貫集團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在雅安市政府的監督下,依照保護、開發、建設、利用的原則,由萬貫集團出資獨家開發碧峰峽風景區,期限為50年,在此期限內,萬貫集團付資源保護金500萬元。合同生效后,碧峰峽景區經過11個月的打造和開發,于1999年12月正式建成向游人開放,且深受游客好評。碧峰峽模式的出現,打破了我國傳統旅游資源國有國營的慣例,是我國旅游資源管理體制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巨大沖擊,在旅游界引起廣泛而激烈的爭論,并成為許多景區學習的典范,也有力促進了四川旅游的改革發展。
二、新世紀以來四川旅游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并逐步壯大
進入新世紀以來,四川旅游業在規劃、資金、政策等一系列部署展開后,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四川模式”,同時抗擊了重大自然災害,呈現出V字型軌跡,整個產業逐步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期。
(一)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加快旅游產業升級(2000—2007)
2000年,國家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為四川省旅游業的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前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游業,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把旅游業確定為西部大開發中加快發展的支柱產業,連續出臺一系列旅游文件: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產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決定》(川委發〔2000〕48號),2003年出臺《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四川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川府發[2003]19號),2007年出臺《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跨越的決定》(川委發〔2007〕26號)。
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國家旅游局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總體目標,四川省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這一目標,決定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探索和建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四川旅游業發展模式,加快實現從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跨越。
一是建立高規格的旅游產業推進工作機制。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發展旅游業擺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突出位置,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來精心組織實施。省委書記、省長高度重視和親自帶頭抓旅游業的發展,每年涉及旅游的批示達到五六十次,并多次親自深入景區調查研究,解決旅游發展的重大問題。把全省旅游發展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市州和相關部門,納入目標考核,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形成了黨政全力推動、部門密切配合、上下整體聯動的旅游工作格局。
二是創新舉辦全省旅游發展大會,舉全省之力推動各地旅游業快速發展。2003年后,四川省連續多次召開了高規格、大規模的旅游發展大會和冬季旅游發展大會。通過召開旅游發展大會,讓國內外關注四川的旅游,促進舉辦地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迅速改善,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四川旅發大會有以下幾個特點:在辦會方式上,實行申辦制;在會議內容上,每屆大會確定一個主題,如生態旅游、入境旅游、都市旅游、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等;在辦會形式上,將旅發大會與旅游推介會、交易會、洽談會、研討會和節慶活動融為一體;在辦會目的上,把旅發大會作為推動當地旅游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樂山、阿壩、雅安、宜賓、涼山等市州通過承辦旅游發展大會,不僅提升了旅游發展水平,而且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的迅速改觀,使當地旅游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都向前推進了五到十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全省旅游科學有序開發。全省按照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規律,要求各地政府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來指導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有序開發,抑制無序競爭。2002年后,四川省組織編制了《四川省生態旅游發展報告》、《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綱要》、《四川省文化旅游發展報告》、《四川“十一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制定了《新五大旅游區規劃建設方案》和《新五大旅游區建設試行標準》等一系列法規性文件,并全面啟動了新五大旅游區建設工程。期間,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紅色旅游規劃工作,會同省發改委篩選上報了106個紅色旅游規劃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四川省也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開發試點省份。
四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四川旅游的市場競爭力。200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全面實施旅游精品發展戰略,依托我省具有世界遺產價值的珍貴旅游資源,規劃建設五大精品旅游區:中國第一山國際旅游區、大九寨國際旅游區、臥龍大熊貓生態旅游區、三星堆古遺址文化旅游區和都江一青城山旅游區。2003至2007年,四川省共在這五大精品旅游區投資250億元,建設項162個。2006年,四川省推出了“十一五”時期重點建設的新五大精品旅游區: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攀西陽光度假旅游區、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區、蜀南竹海石海生態文化度假旅游區和“兩湖一山”休閑度假旅游區。
五是因地制宜,發展四川旅游兩大新亮點。首先是圍繞農業大省,打造鄉村休閑旅游品牌。四川的休閑文化歷史悠久且素負盛名,以農業休閑觀光為主的“農家樂”這種現代鄉村旅游形式,起源于成都市郫縣的農科村。經過新世紀以來幾年的培育發展,四川2006年“農家樂”旅游經營戶已達到19966家,接待旅游者10905. 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7. 93億元。“農家樂”已經成為四川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農民群眾增加收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同年,成都市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農家樂旅游發源地”。其次,依托四川豐富的革命文化歷史,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品牌。省委、省政府組織編制了《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綱要》和《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四川省發展紅色旅游要突出打造“偉人故里”、“長征豐碑”、“川陜蘇區”三大紅色旅游品牌,“重點培育六個紅色旅游片區、推出八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開發建設三十六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發展思路,紅色旅游已成為四川旅游業的一大亮點。
經過幾年的發展,四川旅游業成為這一時期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從2000年到2006年,四川全省旅游直接從業人員從24萬人增加到近40萬人,涉旅從業人員從110萬人增加到180萬人,全省旅游新增就業人員占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員的三分之一。到2006年,四川省旅游增加值258億元,旅游業及帶動相關行業增加值則達到了1000億元,占全省GDP的11. 4%。十七大前,四川省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僅次于上海、廣東、北京、浙江和江蘇,已躍居全國第六位,在中西部位居第一。
(二)成功應對汶川地震并完成災后重建(2008—2011)
2008年5月12日,地震災難襲擊了四川汶川地區,作為重要支柱產業的四川旅游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巨大的影響,全省旅游業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48億元。地震還在等一段時內動搖了游客來川旅游的信心,乃至影響了全國旅游市場。2008年,全省旅游業在抗擊多重災害影響下,實現旅游收入1091.52億元,同比下降10.3%,成為改革開放后四川旅游業發展的第三個低谷,并且是罕見的負增長。
面對汶川特大地震帶來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全國人民、援建省市和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特別是在國家旅游局的支持幫助下,四川積極應對,科學決策,以恢復市場信心、重塑旅游形象、重振旅游市場為重點,迅速化危為機,在旅游業恢復重建中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業恢復重建模式。采取的主要措施體現在四個方面:
1、堅持實施政府主導戰略統籌整個旅游業恢復重建。旅游業的災后恢復重建中,全省堅持運用好“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重建戰略和模式,科學制定規劃。全省利用重建機遇,根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要求,完成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規劃(2008-2010)》和六個重災市州的災后旅游業重建分區規劃,為旅游業的恢復重建明確發展方向和具體項目。
2、堅持以市場恢復為關鍵破解旅游業恢復重建的難題。地震災難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災后旅游信心的恢復比物質重建更為艱難和重要,為此,四川旅游行業一是及時做好市場恢復重建計劃,在深入搞好市場調研、把握市場需求變化的基礎上,分別制定了市場恢復振興和整合營銷計劃,針對不同客源市場,制作適合市場需求的宣傳資料。二是實施讓利振興旅游市場,積極開展危機營銷、感恩營銷、事件營銷、網絡營銷等,全省21個市州都實施旅游“價格洼地”優惠政策。如成都市免費向海內外發行2000萬張價值1.2億元的“熊貓卡”;阿壩州向省外贈送18萬多張門票;峨眉山等全省數百個景區實行價格的優惠并在5月12日當天免費向游客開放。三是創新旅游宣傳促銷工作,積極打破旅游信息不對稱,及時傳遞四川旅游依然美麗安全的準確信息,消除游客心理陰霾和重振市場需求。
3、堅持恢復與提升并進為目標增強旅游業持續發展能力。四川旅游業的恢復重建堅持不僅是簡單的恢復,而是立足新的提升和振興,一是打造地震主題的新旅游熱點景區。其中,汶川水磨鎮僅佛山市對口援建就投入援建資金10.71億元,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以生態和西羌文化主體的“中國最美羌城”。二是提升改造老景區,運用災后項目重建資金、對口援建優勢,對老景區高起點、高水平重建旅游基礎服務設施,對地震災害形成的新旅游資源,高標準規劃建設成世界罕有的地震遺址遺跡線路產品,推進災區旅游產業升級。三是立足增強災區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積極推動實施旅游人才培訓、A級旅游景區創建、新旅游精品線路推出、加大宣傳促銷和開發旅游商品等“災區旅游新五大行動”,培育地震災區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災區旅游業持續發展能力。
4、堅持以企業重振為重點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恢復振興旅游業的意見》及《關于做強做大旅游企業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性投入夯實旅游發展基礎、加大稅收信貸支持力度增強旅游市場主體活力、打造競爭優勢鼓勵旅游消費等27條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重點扶持和培育64家旅游骨干企業,支持民營和中小旅游企業發展,積極引進外資旅游企業,加大對扶持旅游骨干企業和旅游企業小巨人的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
四川旅游產業在3年災后重建后,基本完成了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產業整合,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以更為穩健的步伐邁入新一輪的改革發展。2010年,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1886.09億元,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次數三大指標,與震前2007年相比,分別增長54.9%、57.8%、46.2%。
(三)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強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2012—)
“十二五”中期以來,四川旅游發展基礎條件更加成熟。尤其是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以來,全省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定力,堅定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經濟保持平穩健康較快發展,這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此背景下,四川把旅游業放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重要位置,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動全省旅游業保持強勁發展態勢,建設旅游經濟強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正在加快實現。
1、加快推進旅游改革,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四川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研究制定《四川省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導成都、峨眉山等地開展“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同時,不斷強化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職能,全省旅游發展資金從2011年的1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3億元。積極支持各地“先行先試”,推動廣元、阿壩、樂山等市州成立了市級旅游發展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了旅游綜合管理協調職能。省級層面,正在推動省旅游局升格為省旅游委,強化其綜合協調職能。
2、加快做大做強旅游產業。把抓好旅游產業發展作為工作重要內容,創新產業促進機制,著力實施四大工程:一是實施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工程,著力打造以成都為中心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動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推動雅安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推進中國最美景觀大道—G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積極創建最具魅力、最具活力的民族地區全域旅游實驗區。二是實施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務實推進旅游廁所建設管理大行動,全省重點旅游目的地新建和改造提升1000座旅游廁所。推動藏區率先建成一批自駕游營地、318自駕游應急救援平臺等示范項目。深化實施G5(108)國道(四川段)智慧旅游帶和大九寨環線智慧旅游區域試點工程,實現跨區域涉旅信息共享以及公共假日旅游信息監測預警及時發布。三是大力推進旅游重大項目建設。實施旅游投資“雙千億”工程,力爭每年完成項目簽約超過1000億元,投資超過1000億元。2011-2014年,實現旅游項目招商簽約3363億元,年均增長19%。四是實施旅游精品提升工程。推動世界遺產地和國家5A旅游景區提升國際化服務標準;積極推進全省國家級旅游資源的產品化,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業態,推出一批四川特色的康養旅游、研學旅行、低空旅游等示范基地。
3、深化“四川好玩”旅游品牌影響。全省旅游業合力塑造“四川好玩”旅游形象,以大熊貓家鄉之旅、成都美食之都、神奇九寨、天下峨眉、香格里拉、318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和南絲綢之路等具有國際旅游目的地品牌為支撐,整合政府和企業資源,加大在央視等國際國內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宣傳四川旅游品牌形象。此外,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場。研究出臺外國人入川旅游便利化政策,實施《四川省入境旅游獎勵試行辦法》,做實北美、歐洲(法國)、東亞(韓國、日本)和臺灣營銷中心。通過節慶活動把旅游市場的各種要素、各種力量整合起來,提升四川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4、打響“滿意四川”服務品牌。著力提升四川依法治旅水平,打造“滿意四川”旅游服務品牌,構筑“平安四川”旅游安全保障網。積極推動各地政府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市場聯合執法、旅游投訴統一受理和旅游違法行為查處信息共享等機制。嚴厲打擊旅游失信行為,建立完善旅游誠信體系,營造文明旅游大環境。持續開展游客滿意度調查測評,建立游客滿意度為核心的旅游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旅游國際化人才教育和培訓行動計劃》,開展四川省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加大對各級政府領導、旅游行政管理人員和旅游從業人員等三類人員的培訓力度。
2014年,全省旅游總收入達到4891億元,同比增長26.1%;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7.8%,占第三產業的21.2%,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15.14%,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30.86%,旅游稅收對全省總稅收的貢獻率30.35%。四川旅游業在擴內需、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
《世界經濟論壇2015旅游業競爭力報告》顯示,過去四年全球旅游業平均增速是3.4%,而同期經濟增速是2.3%,預測未來五年旅游業的增速將提升到5.2%,所以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且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回顧新時期四川旅游產業發展歷程,總結其發展特點和經驗,對于促進旅游產業助推全省改革發展大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本文刊載于《四川黨史》2016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