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豐富內涵

來源:    時間:2018.1.31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

文 / 林明

 

  廣安因擁有鄧小平故里而名揚中外。2001年春,廣安市委正式把鄧小平故里確定為廣安立市之魂,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作為廣安第一資源的優勢地位得以凸現,并在廣安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支撐和精神引領作用。為弄清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內涵問題,筆者以中共黨的歷史為主線,對廣安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及偉大業績進行了認真梳理,從而深刻認識到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深入研究把握。

  一、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傳揚著廣安愛國主義的歷史文化傳統

  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根植于廣安這片熱土,是廣安愛國志士在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與中國共產黨同時誕生的,所以愛國主義是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核心內涵。

  (一)在民族危亡之際廣安人有驚世的愛國義舉。廣安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從南齊開始置政沿革至今,民間崇尚精忠報國,有許多廣安的忠臣良將載譽史冊。近代以來,民族危亡之際,廣安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仆后繼地不懈探索。1909年,在日本留學的同盟會員秦炳(廣安龍臺鎮人),為推翻滿清腐朽王朝,聯絡川籍同仁熊克武率先在廣安發起了“己酉起義”。1911年4月,應同盟會軍事首領黃興之召趕赴廣州參加起義,率百名敢死隊員攻打擁有重兵的水師提督行臺這個最頑固的營壘時壯烈犧牲,其英名永遠鐫刻在了黃花崗72烈士的紀念碑上。1911年5月,時任四川省咨議局議長的蒲殿俊(廣安濃洄鎮人),為維護四川各階層集股修筑鐵路的權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宣傳外爭國權、內爭民主。各地參加保路同志會的人員達數萬人,爭路風潮勢如排山倒海,浪及140余縣,發展成為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上述廣安愛國志士的驚世義舉功蓋千秋,讓國人仰止,也很快成為家鄉人民傳頌的佳話,給正接受文化啟蒙教育的鄧小平這一代人產生極大影響。

  (二)廣安是全省新文化教育最早興起和推廣的地區。早在1898年,廣安飽讀經書的愛國青年才俊蒲殿俊就與胡駿等人在家鄉創辦了“紫金精舍”,志在首推新學。為增強革新力量,禮聘了成都的呂翼文、南充的張瀾、西充的羅綸等有革新救國思想的人士為教員,按照學生的文化程度、志趣愛好,進行分科教學,學生日眾。獲四川總督岑春煊的贊同,紫金精舍改為廣安州高等小學堂,全縣48所鄉學也相繼改為兩等或初等小學堂。1912年留學日本弘文師范學校的同盟會員王宣彝回到家鄉創辦廣安中學,成為川東北第一所能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示范中學。1913年到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教育學的同盟會員熊吉學成歸國后,出任鄰水縣勸學所視學和萬縣、梁山(今梁平)、大竹、渠縣、鄰水五縣督學。在他們的苦心經營下,廣安的新學得以完善普及,不僅教育文化成績斐然,而且愛國民主思想日顯活躍。廣安新學的興起飽含辛亥革命志士的愛國熱忱和民族振興理想的不懈追求。鄧小平等一代新人受到如此高起點的文化啟萌和愛國主義思想熏陶,不僅學到了具有時代先進性的文化知識,而且承接了師長們的愛國情懷和振興民族的責任擔當。

  (三)五四精神激勵廣安青年擔當起振興中華之使命。1919年5月中旬,“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廣安,各縣的中小學學生紛紛集會游行,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廣安縣立中學率先成立學生愛國分會,開展了游行、罷課和抵制日貨的愛國活動。這些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新文化在廣安的傳播,尤其是陳獨秀等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在廣安各個學校的影響更加深刻。廣安中學掀起了一場對“新青年”思想內涵的大討論。此時就讀于廣安中學第十班的鄧小平在與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討論中,也多次發表了自己觀點,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依靠科學。只要每個新青年都掌握一種科學本領,就能改變國家現狀,中國就會成為一個不怕帝國主義欺辱的富強國家。”五四運動喚起了人民的覺醒,中國大批有識之士和進步青年大膽走出國門,希望取夷之長,強我中華。1919~1920年間,全國掀起了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熱潮,當時廣安有鄧小平、胡明德、鄧紹圣、熊澤湘、甘壁人等9名青年學生遠涉重洋,到達法國勤工儉學。其中年僅15歲的鄧小平,通過自己在鋼廠做苦力饑寒交迫的經歷,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所標榜“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虛偽,真切感受到其弱肉強食的兇惡本質。與此同時,廣安大批學生在國內也掀起了旅外求學的熱潮,他們紛紛奔赴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革命熱點城市,接受先進思想文化的教育和革命運動的鍛煉。1920年到1923年間,廣安旅京、滬、漢、蓉等地學生達數百人之多。旅外學生愛國奮進的精神又激勵和感染著家鄉的新萌后昆。

  二、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承載著廣安人民在中共黨史上的光輝業績

  早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時期,廣安絕大部分旅外學生通過各種思想論戰與革命運動的鍛煉洗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了中國最早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一批革命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譜寫出令人景仰的時代華章。

  (一)廣安旅外進步學生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斯主義傳播者和堅強的革命者。1921年在北大讀書的陳曉嵐(武勝縣烈面人)參加了李大釗創辦的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小組,于次年經譚曉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廣安人最早的一名共產黨員。1921年夏,在成都省立一中讀書的余屏藩、張曉飛、張澃臣(均為鄰水人)、劉靜思(武勝人)、吳啟慕(廣安人)廖玉璧(岳池人)參加了四川馬克思主義的先驅王右木等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和童庸生、袁詩堯等人的學行勵進社,研討無產階級革命,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次年余屏藩同李碩勛、陽翰笙等在成都發起組織了四川第一個青年團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夏,鄧小平等9名廣安留法學生先后加入了由周恩來等人創建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鄧小平擔任了旅歐支部的委員和宣傳革命的理論刊物《赤光》的責任編輯,幾乎每期都要寄回家鄉。

  正由于廣安旅外進步學生有了堅定的革命信仰,在大革命興起時,他們投身了北京“三·一八”愛國反帝集會,上海“五卅”游行示威,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武漢國民政府保衛戰等全國重大革命斗爭。大革命失敗后,他們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黨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廣西白色起義,在開創革命根據地和建立紅色政權中表現了杰出的才能,成為黨和軍隊中的重要領導骨干力量。其中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游雪程,先后擔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政治部主任、紅五軍縱隊副司令等職;熊壽祺在古田會議上被選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候補委員后,擔任紅四軍軍委代理書記。參加廣州起義的主力部隊領導人唐維,在花縣整編后擔任了紅四師黨委書記。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發動和領導“百色起義”的鄧小平,擔任了前委書記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政治委員。

  (二)廣安是全省最早建立中共黨組織并開展革命武裝斗爭的地區。廣安旅外學生黨團員不但將大量革命書刊寄回家鄉,每逢暑假、寒假,他們還都成團結隊地返鄉開展文化宣傳活動,舉辦文化補習和革命理論培訓班,在廣安開拓出一塊塊紅色熱土。1926年6 月,鄰水旅滬學生黨員陳峻山,受中共重慶地委委派返鄉,創建了中共鄰水縣臨時特支,這標志中國共產黨在廣安第一個地方黨組織誕生。同年8月,鄰水、岳池分別建立了縣級特支委員會。1927年8月,中共黨員張效翼(張曉飛)受四川臨時省委的派遣回鄰,在縣特支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中共鄰水縣委,并設立6個區委、10余個支部和直屬黨小組,全縣黨、團員已發展近200名。成為了當時全省黨組織力量較強大的一個區域。

  廣安黨組織從誕生開始,就掀起了反帝反封建軍閥剝削壓迫的革命運動高潮,而且領導人民很快走上了武裝斗爭道路。1926年春,岳池縣共產黨員熊堯蓂、劉漢民、廖玉璧聯合全縣四十八場民團成立“川北民軍”,開展了反抗軍閥羅澤洲橫征暴斂武裝斗爭,威震川東。1928年, 鄰水被中共四川省委作為“春荒暴動”重點縣,組織農會會員達數萬之眾,并以武裝骨干建立特務隊,開展懲惡除霸革命斗爭。1932年10月,中共岳池特支派廖玉璧等黨員上華鎣山建立了第一支游擊隊,并成功改造刁玉甄等綠林武裝后,成立了“川北赤衛軍”,在岳池余家場建立了廣安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由此形成了華鎣山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廣安黨組織還輸送了大批黨員干部到全省其它地方開展工作,他們在全省10多個縣級黨團組織的創立發展中擔任了重要領導職務,參加領導了順瀘起義、廣漢暴動、江津兵變、廣漢兵變、合武暴動、銅梁暴動、通賢暴動、梁平暴動等武裝斗爭。

  (三)廣安是華鎣山武裝起義的主戰場和紅巖文化的發源地。1948年8月,華鎣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武裝起義。這場起義是中共四川黨組織按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為配合解放軍正面戰場大反攻,在敵人后院燃起的一場熊熊大火,實現了牽制其兵力,拖垮其后方基地的戰略目標,為爭取全國解放做出了積極的重大貢獻。廣安是華鎣山武裝起義的指揮中心、爆發點和主戰場,戰火涉及的范圍包括重慶、南充、達川、遂寧等地的10多個地、縣,震動了國民黨政府。起義部隊舉起了“西南民主聯軍”的革命大旗,發布了《宣言》《布告》,實施了開倉放糧、扶貧濟困、懲治惡霸的革命行動,宣傳了黨的政治主張,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擁護。雖然這場起義被國民黨派重兵鎮壓,但革命者可歌可泣故事在華鎣山廣為傳揚。華鎣山武裝起義充分反映了在國民黨黑暗統治區的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為爭取民主解放,敢于同最兇惡的敵人進行殊死搏斗的鋼鐵意志,其光輝事跡所鑄就的紅巖精神彪炳史冊,革命英烈浴血奮戰的光輝遺跡永遠留在了廣安。1962年當《紅巖》作品問世,因其主要作者楊益言是廣安人,作品中的主要英雄人物許云峰、雙槍老太婆等原型亦是廣安人,已載入紅巖英烈史冊的廣安革命烈士共有45人,是紅巖英烈中職位較高、人數較多一個英雄群體。因此廣安被譽為紅巖文化的發源地。

  三、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展現著廣安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

  1949年10月,當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時,廣安人有鄧小平和侯方岳出席了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他們分別代表正面戰場和隱蔽戰線為人民民主解放而奮斗的革命功臣。正是因為廣安人民經歷了對新中國更長久的向往和期盼,所以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始終充滿堅定的信心和火熱激情。

  (一)解放時期的廣安人民為捍衛新生政權作出犧牲。1950初,廣安各縣人民民主政權剛剛建立,廣大人民群眾就在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征糧剿匪、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鎮反肅反等一系列重大革命運動,有不少優秀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為捍衛新生紅色政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僅岳池縣在征糧剿匪斗爭中,有趙維忠等26名戰士英勇獻身;在抗美援朝中先后有276名將士光榮犧牲在朝鮮戰場,涌現出志愿軍特級功臣、一級戰斗英雄柴云振等傳奇英雄人物。

  (二)華鎣山三線軍工企業成為“三線精神”的發源地。1964年黨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擁有華鎣山天然屏障和豐富地下資源的廣安各縣選入了三線軍工基地建設。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線建設者滿懷火熱的愛國激情拓荒創業,先后在廣安、岳池及武勝境內建起10家軍工企業,創造出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的奇跡。華鎣山的軍工企業由此譽為“三線精神”的發源地,促成了華鎣山煤炭、建材等資源納入國家開發計劃,迎來了一大批新興工業生產企業落地生根。1978年11月,全國第一個以“工農示范區”命名的縣級行政區也在華鎣山光榮誕生。華鎣山的三線軍工企業,集聚了一批全國優秀的科技人才,他們勇于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20世紀70年代初期,他們在這里研究出了我國用于軍事測距的第一代激光技術產品。與此同時,他們按中央提出的“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的方針率先探索軍工生產民品的新路,其產品以質優、價廉、物美而聞名全國,很快攻占高端市場,而且還出口創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調整工業結構,這10家企業陸續從山區遷往城市,但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建設先進工礦企業的理念在華鎣山上扎下了根,使廣安最貧窮落后山區崛起成為全省的重要新興工業基地。1985年2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華云工農區,設立華鎣市,成為了傳揚“三線精神”的活標本。

  (三)偉人故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跨越發展的典范。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廣安地處我國西部內陸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起點低,改革開放相對遲緩。但由于廣安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便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曾兩次專門接見家鄉“父母官”,兩次為家鄉的建設項目書寫題名。這足以體現他對廣安的關愛之情和殷切希望。小平同志 “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的諄諄囑托,一直被作為廣安奮發圖強的精神激勵和爭取國家重視支持的政治優勢,帶領著廣安人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2013年2月,市委為迎接鄧小平同志110周年誕辰,作出了開展“感恩小平·我為小平家鄉發展作貢獻”主題活動的決定,激勵廣安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風雨無阻,晝夜兼程”的精神,加快實現“中國夢·廣安篇章”。這一感恩活動很快成為全國人民關心支持廣安發展的新平臺,為廣安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帶來了強大氣場,為廣安實現快節奏、高速度、超常規發展目標增添了強大的動力,使廣安經濟總量由全省排名靠后向全省第一方陣跨越,人民生活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如今廣安已躋身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川渝合作示范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4年摘得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使廣安在人們心中的總體形象得以全面提升。

  四、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綻放著鄧小平思想理論和精神品德的光芒

  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最高成就是鄧小平的思想理論及其豐功偉績。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1997年2月29日他去逝后,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共同發出《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稱:“鄧小平同志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的戰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 黨和國家給他如此至高無上禮遇和評價將史載千秋,而鄧小平生前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連他的骨灰都灑向了大海。所以,按中國 “落葉歸根,榮歸故里”的文化傳統理念,鄧小平故里廣安,就理所當然成為了人們紀念和緬懷這位偉人的唯一圣地,成為了展現鄧小平生前那些美好品德和精神風范的文物匯集地,也成為了鄧小平思想理論的研究中心和宣傳教育基地。

  (一)鄧小平故里陳列著鄧小平一生最珍貴的文物資料。2004年8月,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正式開館。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紀念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為專題的博物館。其館藏文物250件、珍貴文物有118件,復制品222件、參考品453件、書刊影像資料3000余件。這些文物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平同志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懈奮斗的光輝一生。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不可移動文物有與鄧小平青少年時期活動息息相關的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鄧小平故居、北山小學堂、翰林院子、蠶房院子、鄧紹昌墓、淡氏墓。2008年8月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4年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經國家批準,陳列館景區內又新建鄧小平緬懷館,新增珍貴文物5317件,全景式呈現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幅畫面,是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的延續和補充,豐富了鄧小平故里教育基地內涵,也成為了鄧小平故里成功創建5A級景區的標志性工程。

  (二)鄧小平故里擁有研究鄧小平最全面的圖書文獻資料。廣安市圖書館從建館開始就明確將努力打造成全國有關鄧小平出版物收藏最齊全的圖書館目標。2005年10月鄧小平圖書館在廣安市圖書館基礎上正式掛牌運行,成為唯一以鄧小平姓名命名的、集專業性和公共性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圖書館。目前,館藏圖書及多媒體資料達120萬冊(件),其中有關鄧小平及廣安地方文獻等特色文獻資料近30000冊(件),特色文獻電子數據170萬條,已初步建成全國較全面的“鄧小平文獻資料庫”,開辟了鄧小平專題閱覽室;初步構建起了覆蓋全市城鄉的圖書服務網絡。

  (三)鄧小平故里已成為鄧小平思想理論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1997年6月鄧小平故居被中宣部首批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此基礎上,廣安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堅持以中共黨史為主線,以鄧小平生平事跡為主體,努力打造紅色旅游精品,宣傳鄧小平的思想理論和豐功偉績。在迎接鄧小平百年誕辰的建設中,按修舊如舊的理念全面恢復了鄧小平青少年時期活動場所,打造出鄧小平主題文化景觀26個,興建旅游特色街6條。其中以致富思源為主題,集紀念、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建設的思源廣場和思源大道,內置世界最大的青銅寶鼎、全國唯一的鄧小平理論碑林等景觀,鮮明地突出了廣安的政治優勢和人文精神,2004年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廣安旅游業以精品出世,紅色揚名,轟動全國,鄧小平故里很快被國家旅游局列為了全國五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05年接待游客增至550.2萬人次,其中紅色旅游游客達336.83萬人次,占總接待量的61.2%,成為四川紅色旅游龍頭。2012年10月,廣安被中央組織部正式列入全國新時期黨性教育特色基地,市委以此為契機,決定以黨校為主體制定特色基地的建設發展規劃,將廣安市行政學院、廣安農村干部學院、廣安社會主義教育學院、鄧小平城鄉發展學院納入統一建設,完工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積240畝,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同期可容納600名學員培訓。

  綜上所述,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是廣安得天獨厚、獨具魅力的政治和資源優勢,它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理想和愛民情懷,銘記著革命歷程中不怕流血犧牲、前仆后繼的優良傳統和感人故事,承載著艱苦創業、執政興國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成果,閃耀著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風采,是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聳立在廣安的偉大豐碑。其中最顯赫的是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我們只有全面深刻地認識鄧小平故里黨史文化的形成及精神品質,才會真正懂得敬重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才能去努力使這一優勢資源的巨大潛能和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作者單位:中共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