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三次高潮

來源:    時間:2018.1.31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

文 / 龔自德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國革命史上巍峨聳立的不朽豐碑,是中華民族驚天地、創世紀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世界上沒有哪一次行軍,能像長征這樣被無數次解讀,被一代代人追尋和書寫。紅軍長征,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藝創作的重大題材,在文化上也有突出的表現。紅軍主力從來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到1936年10月三軍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至今80年,反映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文藝創作,一直延續不斷,從未停止。長征題材的創作不是出現在某一類體裁的作品中,它是在詩歌、散文(含報告文學、通訊、史傳文學,下同)、小說和戲劇文學中全方位展開的。據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長征研究者陳宇介紹:到21世紀初的2006年,即長征勝利70年周年,我國共出版紅軍長征專題圖書約有2100種(不計重印翻印),其中文學作品占了大多數。

  長征題材的文藝創作持續不斷,經久不衰,其中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長征中和長征勝利之后的1937年

  該時期的主要代表是毛澤東的詩詞、 黃鎮的畫、陸定一的小調、廖承志的木刻、李伯釗的話劇,他們共同組成了紅軍長征中的文化風景線。

  在漫漫長征路上,紅軍雖然連續行軍和作戰,困難險阻重重,但是文化娛樂活動卻貫穿于長征的始終。紅軍的歌聲不斷回響在長征途中,鼓舞著紅軍戰士們的革命精神和戰斗意。這其中當然首推毛澤東1934年至1935年寫的關于長征的詩詞,其影響遍及世界。毛主席長征期間寫作的《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婁山關》(1935年2月)、《長征》(1935年10月)、《昆侖》(1935年10月)、《六盤山》(1935年10月)、《給彭德懷同志》(1935年10月)、《雪》(1936年2月)等詩詞,是80年來長征題材文學的巔峰之作。這些詩詞展示了毛澤東從長征之初到長征勝利的心路歷程,著重抒寫了在民族危機深重、階級斗爭復雜的空前危難關頭,中國共產黨人“天欲墜,賴以拄其間”,挽狂瀾于既倒的英雄氣概和開創歷史新局面的偉大理想。它是毛澤東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學和美學精神的詩意呈現,同時也典型地體現了近代中國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革命愿望、意志和理想要求。這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繼早期無產階級詩歌運動之后,通過長征詩詞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革命抒情。毛澤東于1935年10月寫的《七律·長征》是其代表: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長征路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人和事,激動人心的戰斗生活,以及目不暇接的沿途風光,都讓參加長征的紅五軍團政治部文化科長、中央軍委直屬隊政治部宣傳科長黃鎮激動不已,他便將沿途觸動他情感的見聞畫下來,放在身上的書包里,大概有四五百張,最后只保留下來25幅。在這些畫中,有人物、風俗、戰士生活和軍事行動多種題材,其中《翻夾金山》《背干糧過草地》《草地行軍》等,真實地記錄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場景,《安順場》《瀘定橋》等反映了紅軍長征重大戰役,《貴州四川的干人兒》則是對舊中國軍閥統治下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血淚控訴。這些作品被上海風雨書屋出版,畫集取名為《西行漫畫》,形象地記錄了紅軍的長征足跡,表現了紅軍艱苦轉戰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長征中僅存的形象史料和珍貴的藝術品,成為紅軍長征的重要歷史見證。

  李伯釗是紅軍中著名的“歌舞明星”,也是中央紅軍中32個長征女戰士之一。在轉戰萬里的長征途中,她帶領的文藝宣傳隊唱歌跳舞、編劇演戲、培訓文藝干部,為紅軍長征的宣傳鼓動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長征途中組織演出和演唱黃鎮創作的話劇《一只破草鞋》《打騎兵歌》等,深受指戰員歡迎。

  長征中相繼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政治部主任等職務的舒同,用自己的智慧為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他曾在《紅星報》上發表《十天行軍中化裝宣傳的一瞥》一文,頭一次提出“化裝宣傳”這一新概念,用各種詼諧幽默的方式,讓紅軍指戰員們個個興奮起來,沖淡行軍的疲勞。紅軍長途流動作戰,環境艱苦,物質條件極差,不易找到紙墨。舒同就用木炭、鍋灰、石灰水等在墻壁、木板、石崖上書寫標語,用五顏六色、大小不等的廢紙書寫文告、傳單等。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將長征途中的宣傳工作搞得熱烈紅火。這些標語、傳單成為了反映紅軍長征寶貴的藝術作品。

  長征時就被視為文化人的陸定一,才氣出眾,尤其是歌詞創作,隨時隨地張口就來。1935年6月,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看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陸定一即興創作了《紅軍兩大主力會合歌》,這首歌詞大氣磅礴,既表達了兩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喜悅心情,又指明了會師的重要意義。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時,這首歌詞稍作修改又成了三軍《會師歌》。從此,陸定一名聲大振,紅軍戰士把他的歌詞統稱為“長征小調”,并把他視為“長征小調”的創始人。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二萬五千里的戰略大轉移。陸定一的“長征小調”再顯神奇,他與賈拓夫合作寫出了迄今為止最長的“長征小調”——《長征歌》:“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十一月來走湖南,宜臨藍道一齊占,沖破兩道封鎖線,嚇得何鍵狗膽寒。十二月里過湘江,廣西軍閥大恐慌,四道封鎖線都突破,勢如破竹誰敢當。一月里來梅花香,打進貴州過烏江,連占黔北十數縣,紅軍威名天下揚。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發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中央紅軍長征走了13個月,“長征小調”就寫了13段。每段都如同一張富有詩味韻律的長征大事月表,生動記錄了紅軍當月的重要戰斗、重大事件和取得的重要戰果。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不久,毛澤東、楊尚昆等人向所有參加了長征的將士發起征文活動,號召大家用手中的筆記述艱苦卓絕的長征。從而出現了長征紀實文學作品的第一次創作高潮。紅軍總政治部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丁玲、成仿吾、徐夢秋等人負責編輯加工,選定110篇,30多萬字,于1937年2月編成了《二萬五千里》,裝訂成上下兩冊。一九四二年,八路軍總政治部正式印行了這本名為《紅軍長征記》的書。在此期間,以埃德加·斯諾為代表的一些西方作家、記者到達陜北根據地。他們先后寫出一些客觀報道紅軍的通訊報道,發表在英美報刊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1937年10月,斯諾將他寫的報道匯編成《紅星照耀中國》,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出版,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轟動的影響。將紅軍長征推向了全世界。在此前后,以范長江等為代表的中國記者、作家,也用充滿激情的筆觸,記述和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他們的作品與親歷了長征的紅軍官兵的回憶性文字,構成了長征題材紀實性作品的第一次創作浪潮。

  這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最早向世界介紹紅軍長征的著作是1936年10月瑞士籍英國傳教士勃沙特在英國出版的回憶錄《神靈之手》。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貴州被轉戰中的紅軍第六軍團當作“間諜”扣留,其后他隨同紅六軍團一起參加了長征。1936年4月,他被紅軍釋放。根據這段經歷,勃沙特撰寫了回憶錄《神靈之手》。他在書中描述了隨軍見聞,表達了自己對紅軍和長征的看法,對紅軍長征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神靈之手》《紅星照耀中國》等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之后,紅軍長征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事件就不僅成為世人所關注的話題,而且成為不少文藝家力圖追蹤探索的藝術課題。

  第二次高潮,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該時期的代表是《星火燎原》《紅旗飄飄》的出版,話劇《萬水千山》和《長征組歌》及王愿堅等的一些短篇小說如《七根火柴》《三人行》等反映紅軍長征的中短篇作品。

  這是特別要說到的是《星火燎原》的出版。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國成立10周年,1956年7月,經中央軍委批準,總政治部向全軍和全國人民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年”征文活動,廣泛征集反映我軍在革命戰爭各個歷史時期英勇斗爭的不朽業績和珍貴史料。長征自然是這次征文活動的重要內容。

  這次征文活動盛況空前,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閱改征文稿件,彭德懷、賀龍等軍委領導同志親自組織征文工作。特別是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元帥很支持“建軍三十周年征文”活動。《星火燎原》編輯部抓住南京軍事學院得天獨厚的好條件,派出編輯常駐南京,為將軍們整理口述記錄。著名軍旅作家王愿堅就是其中的骨干編輯之一。他幫助楊得志和孫繼先分別從不同角度完成了一篇《強渡大渡河》的回憶錄。文章寫好后,劉伯承親自為他們審閱、修改。530余位開國將帥和省部級以上領導,數萬名官兵、轉業軍人和地方黨政干部踴躍撰稿,應征稿件5萬余篇,總政治部專門成立編輯部編輯整理征文,毛澤東為征文叢書題寫了“星火燎原”書名,朱德作序。《星火燎原》叢書自1958年至1965年出版8卷,相繼用13種文字、8種版本發行國內外,有56篇文章被選入全國中小學課本,共發行710余萬冊,影響了新中國幾代讀者,被文學巨匠郭沫若譽為“用紅寶石砌成的萬里長城,記述中國革命戰爭的東方史詩”。在探索藝術地反映紅軍長征這個課題方面進行了最初的嘗試。《星火燎原》第三集選編了有關長征的文稿76篇。首篇文章就是劉伯承元帥撰寫的《回憶長征》。文集的每篇都滲透著革命戰士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展現出頑強的革命意志、深厚的戰友情誼,以及面臨任何困境都充滿的必勝信心。

  這次長征文藝創作高潮中,影響最大的是《長征組歌》。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三十周年,由蕭華作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作曲,唐江指揮,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人民劇場成功地舉行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首場演出。《長征組歌》以深刻凝煉的詞匯,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歷盡艱險,不屈不撓,英勇作戰,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性的壯麗史詩,氣勢磅礴,感人肺腑。

  這個時期,反映紅軍長征在四川的影視作品也很多,如《萬水千山》《金沙江畔》等。《金沙江畔》講述的是紅軍北上抗日途中經過金沙江時發生的故事。蔣介石的特派員與當地大土豪勾結,制造“紅軍”搶劫藏族大土司桑格女兒珠瑪的事件。紅軍堅持黨的民族政策,為了革命大目標,不惜犧牲,救出珠瑪,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通過藏區繼續北上。影片《紅鷹》表現紅軍長征經過川甘邊藏族區白沙草原時,紅軍女醫生林華在突圍時負傷,她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牧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國方針,組織起一支藏民游擊隊。影片《羌笛頌》中,紅軍女戰士董永貞負傷留在羌寨,發動當地群眾與敵人開展斗爭。她因傷犧牲后,羌族游擊隊長瞞住她犧牲的消息,仍然四處張貼署有她名字的標語,以她的名義繼續和敵人戰斗。

  這次以紅軍長征為題材的文藝創作高潮,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第三次高潮,改革開放的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

  該時期的代表是《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長征風云》《地球的紅飄帶》《大遷徙》《長征》等及大量長征影視作品的問世。

  1985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出版了一部描述紅軍長征的紀實作品《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這是作者懷著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極大興趣,在歷時一年的實地采訪和寫作之后完成的。不論對這部書中有關長征的敘寫和見解如何判斷,這部書的出版畢竟給中國的作家同行帶來某種震動和刺激。改革開放的時代環境終于為文藝家涉筆長征創造了機緣,思想禁錮的解除,歷史資料的積累,對于長征史實不斷豐富與深化的認知,促成紅軍長征這一中國革命的重大史實,再度成為文學和影視藝術耕耘的熱土,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再度活躍,使紅軍長征文化出現第三次高潮。

  自1987年以來,陸續出版了趙蔚的《長征風云》、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等長篇小說。李鏡的長篇紀實文學《大遷徙》問世。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精心打造、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巨著《長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勝利70年以來第一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在影視作品方面,影片《大渡河》細膩地展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等戰斗過程。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四渡赤水》是繼《萬水千山》后又一部大型長征題材影片。此后,長征影片的角度、風格、視點越來越多樣化。影片《金沙水拍》展現了長征途中毛澤東的情感空間,豐富了毛澤東作為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丈夫、姐夫等多重角色的豐富性格。影片《草地》中,三個方面軍的掉隊紅軍指戰員組織起來,互相鼓勵,走出險惡的草地,從一個小角度凸顯紅軍團結戰斗的革命意志。《馬蹄聲碎》以對紅軍戰士個體感情世界的渲染之筆,使歷史更具形象化,更多感悟性。影片《彝海結盟》通過劉伯承率領紅軍先遣隊通過彝族地區時,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劉伯承與頭人小葉丹歃血為盟,將紅軍征程表現得更加真實、生動、感人。另外還有《大渡橋橫鐵索寒》《長征歲月》《太陽女神》《草地之光》等多部影片。

  21世紀之初出現的史詩性長篇電視連續劇《長征》,是長征題材電視劇最重要的收獲。從該劇中不僅能看到更為真實的戰爭場面,感受到紅軍將士艱難無比的跋涉和巨大犧牲,更能看到中國共產黨是怎樣一步步戰勝錯誤路線,確立毛澤東正確路線的。電視連續劇《長征》與電影《長征》相得益彰,共同構成較之以往規模最大、表現最為完整的銀屏長征奇觀。這兩部沒有粉飾的長征題材影視片,達到了藝術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完美統一,它們共同傳遞著一個信息:長征屬于歷史,長征精神將永遠輝耀著現實和未來。

  這一時期,反映紅軍長征的書法、美術作品,特別是雕塑作品也是長征文藝創作的一支奇葩。最具代表性是中央軍委決定,1990年8月在四川松潘川主寺落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園內的《團結勝利碑》和大型群雕《艱苦歷程》,被稱為中華第一金碑和神州空前的現代群雕。

  總之,80年來,以紅軍長征為題材的文藝工作者創作,經久不衰、高潮迭起;內容廣泛、題材多樣;組織倡導、領導帶頭;作者眾多、親歷親為;成果豐富、影響深遠。

  可以預料,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契機,必將迎來紅軍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第四次高潮。

  (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本文刊載于《四川黨史》2016年第4期。)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