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wǎng)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革命要靠老百姓——綿陽人民對紅軍的大力支援和貢獻

來源:    時間:2018.1.29責(zé)任編輯:黨史文獻網(wǎng)頻道

文/ 段  雯

  紅四方面軍在長征之初,有正規(guī)部隊8萬余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吃飯問題是部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4月初,紅四方面軍進入江油境內(nèi)后,一邊與川軍鄧錫侯部展開以“圍城打援”為特點的中壩戰(zhàn)役(又稱江油之役),一邊在江彰平原籌集軍糧。在江油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籌糧的工作開展十分順利,收效甚為顯著。4月下旬,川陜省蘇維埃

  副主席余洪遠和由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率領(lǐng)的宣傳隊趕到中壩,為部隊籌措西進的糧食及其他物資。他們向群眾宣傳道,籌糧是為了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經(jīng)過打土豪、分浮財、土地革命,勞苦群眾清楚地認識到:“紅軍是窮人的軍隊!共產(chǎn)黨是窮人的政黨!蘇維埃是窮人的政權(quán)!”廣大勞苦群眾見是自己的軍隊要籌集糧食,都紛紛交出公糧,不少群眾還把口糧獻出來,自己吃野菜、喝稀粥。紅軍在綿陽地區(qū)采取八字原則:一打、二征、三借、四買。打,即對土豪劣紳、偽政頭目的財物予以沒收;征,即廣泛發(fā)動群眾征收義務(wù)糧;借,即打借條向富有的人家借糧;買,紅軍用銀圓或蘇區(qū)票子向群眾買糧。紅軍尊重群眾,認真過秤(斗),記賬簽票清楚,對捐獻糧食的民工除供給伙食外,還付給谷米或銀圓、銅圓,以作酬謝。

  綿陽人民除了積極為紅軍籌集軍糧外,還制作了大量軍需用品。在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縣等地設(shè)立了縫紉組,婦女們在紅軍的指導(dǎo)下,日夜趕制軍裝、子彈袋、綁腿,打草鞋等。婦女們一邊縫紉一邊唱道,“同志姐,同志妹,快來參加縫衣隊,洗漿縫補是革命,為了翻身不怕累。”在紅軍的組織下,平武縣的人民群眾砍了老青岡樹,削成“子彈頭”狀,用油炸成黑褐色,當子彈用。部分群眾還砍了麻柳樹燒炭,制造火藥。

  這些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不僅解決了8萬紅軍在綿陽期間的衣食住行,還為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籌集了數(shù)千萬斤糧食。僅江油、彰明兩縣人民就為紅軍交納了1116.5萬余斤糧食和大批生活急需品,加上梓潼、安縣、北川等地籌集的大批糧食,極大地解決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第一次過草地的糧食需求。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川西與中央紅軍會師時,綿陽人民將在綿陽地區(qū)所籌集的數(shù)十萬斤糧食和大批其它物資,用馬隊、牦牛隊和人力晝夜兼程地運送到駐小金縣一帶的中央紅軍部隊,使翻越大雪山后幾乎彈盡糧絕的中央紅軍絕處逢生。朱德總司令見到時任川陜省蘇維埃副主席余洪遠時稱贊說:“中央機關(guān)和不少一方面軍的同志都吃到了你們搞的糧食,我還吃到你們從中壩帶來的臘肉呢。”

  架橋修路,運送物資

  隨著紅軍主力向西挺進,糧食、彈藥、布匹、通訊器材、醫(yī)療器械等急待跟進。當時的山區(qū)交通條件十分落后,大量軍用物資,全靠廣大群眾肩挑背馱。運糧隊主要由游擊隊員和青壯年農(nóng)民組成,不少婦女、兒童、老人自動參加,川流不息地從中壩往官渡、北川運糧。紅軍在江油中壩,北川漩坪、治城(今禹里鎮(zhèn))等地均設(shè)有大小不等的糧站或臨時糧倉,組織人員有計劃地接力。在平武,紅軍在當?shù)厝罕姷膸椭拢杆俳⑵鹆艘恢碛?097人的運輸隊伍,長途跋涉270里,從中壩一背一背地運來了鹽巴、布匹、藥品等急需品。盡管國民黨的飛機不時沿途狂轟濫炸,運輸隊還是一站傳一站地背運不停。向千佛山運糧是支前工作中最經(jīng)常最艱苦的任務(wù),不僅山高溝深,還要面對敵軍的封鎖、圍堵。在長達兩個多月的千佛山戰(zhàn)役中,紅軍作戰(zhàn)部隊的糧食補給主要靠江油、安縣、北川的群眾運送。江油、彰明縣委、區(qū)委成員與紅軍干部還發(fā)動群眾組成了龐大的運糧隊伍,動員男女老少背糧挑糧,日夜兼程。

  紅軍進入綿陽后,川軍在敗逃中,破壞了大量的橋梁和道路,特別是北川境內(nèi)道路狹窄,紅軍隊伍及其裝備難于通行,北川人民承擔(dān)了架橋、修路的重任,茂縣的鎮(zhèn)西橋,都壩到金鳳,墩上到土門等地的道路,都是在當?shù)厝罕姷膸椭拢瑩屝蕖U建而來。

  “紅軍北上過了溝,抓起黃豆隨路丟。我問紅軍丟啥子,他說種豆丟想頭”。紅軍種下的“想頭”,正在綻放出絢麗多姿的精神和物質(zhì)文明之花;紅軍堅忍不拔的精神,薪火相傳,如今,在紅軍精神的照耀下,綿陽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正在快步奔向建設(shè)國家科技城和幸福美麗綿陽的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zé)任編輯:黨史文獻網(wǎng)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