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呂世光在全國三線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專家和同志們: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向中國三線建設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領導和參加三線建設的老前輩表示崇高敬意!我和大家交流三個問題。
一、應充分認識三線建設在黨史國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線建設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毛主席當時說: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攀枝花搞不起來,睡不著覺;你們不搞攀枝花,我就騎著毛驢子去那里開會;沒有錢,拿我的稿費去搞。透過這些話語,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主席和周總理等當時的決心。作為參與三線建設決策和組織實施的重要領導者鄧小平同志,把三線建設作為當時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多次深入建設一線,親臨現場指導,統一思想認識,研究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有力地促進了三線建設戰略任務的落實。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于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及其他地區,投入2050余億元巨資;400多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和科研院所,托起了一座座工業新城,攀枝花就是其中一顆璀璨明珠!
無庸諱言,由于當時的特殊環境,三線建設決策及進程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功績是主要的,對問題我們應該客觀地、歷史地看待。1991年4月,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總的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2011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小組會上對三線建設作出了肯定評價。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社會主義勝利和建設的成就決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三線建設作為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經濟工作的重要成就,理所當然地應給予充分肯定。如果把這一時期主要的經濟工作三線建設都要否定,那其他工作就更不要談了。
近幾年出版的黨史基本著作,特別是經黨中央審定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對三線建設專門用兩個目6000多字的篇幅敘述,并六處提到了攀枝花,明確地指出:“‘三五’計劃的制定和三線建設的展開,是加快實現我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對于改善我國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作用。三線建設的實施,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是完全必要的。”[①]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建設史上的空前壯舉。”[②]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黨史基本著作的鮮明表述,代表著黨中央對三線建設的基本態度,也確立了三線建設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總之,正確評價三線建設是正確認識和評價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我們要以高度的歷史自信和政治自覺,堅持和維護這一黨史國史的恢宏篇章!
二、應充分認識三線建設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
歷史不能割斷,前事往往是后事之因,后事往往又是前事之果。我們取得的改革開放、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是在改革開放前黨和人民做出多方面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的,三線建設就是這種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創造的偉大精神,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基礎、重要依據和不懈動力。
(一)三線建設形成的一系列經濟、國防及科研等重大項目,構成了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中西部地區是支撐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為國家提供安全保障的國防工業的密集區域。作為中西部地區經濟支柱的工業及國防工業,大都與三線建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淵源關系。三線建設形成的重大工業、國防和科研項目,不僅促進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也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準備了重要物質技術條件。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三線建設實現了建設我國戰略大后方的目標,為保障國家長期和平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50年過去了,戰爭雖未爆發,但這不等于這個戰略決策是錯的。有的同志把這比喻為“上保險”,為防備重大的天災人禍,上了保險,干其他事情心里可以更坦然些。如果沒有這個“保險”,會發生什么,就沒有底氣。當然最好不要去理賠,但保險不能不上。
(二)三線建設積累的許多寶貴經驗,為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其基礎和源頭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三線建設作為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一項重大實踐活動,其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改革開放后黨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參照。如兼顧地區均衡發展。三線建設開創了地區均衡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先河。從毛澤東的沿海與內地的關系的科學論斷,到鄧小平“兩個大局”的設想,再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們黨兼顧地區均衡發展的理念是一貫的,這是我們黨堅持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又如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關系。三線建設實際上提出和實踐了如何以國家核心需求為導向,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再如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殊優勢。三線建設是這一優勢的集中體現。這一優勢是我們能夠辦成一些其他國家難于想象的好事大事的重要原因。在當今條件下,我們仍必須繼續保持和發揚這一優勢。
(三)三線建設創造的偉大精神,為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動力。黨在長期斗爭歷程中形成了很多精神財富。如民主革命時期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培育形成了很多創業精神,如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等,這些都已經被人們所熟知。事實上,三線建設精神和大慶精神,應該是當時工業建設一南一北的兩面旗幟。當時喊出的“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四海為家”“哪里需要的哪里去”、“我是一塊磚、任黨挪來任黨搬”等豪言壯語,影響了幾代人。在三線建設精神培養下,涌現出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我們在研究和宣傳三線建設歷史的時候,應該高度關注、深入挖掘、廣泛宣傳千百萬普通勞動者犧牲自我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三線建設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其開創的事業仍在延續,其創造的精神是永存的,這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
三、應進一步做好三線建設的研究和宣傳工作
三線建設在黨史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學術界、理論界要加大存史、用史的力度,進一步搞好三線建設的研究和宣傳。
(一)應進一步深化對三線建設的研究。對三線建設大范圍研究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這20多年來成果是豐碩的。如公布了一批檔案資料、出版了一些回憶錄、采訪錄、研究著作、畫冊;發表了許多論文、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但由于三線建設長期處于保密狀態,相對公開出版的三線建設檔案資料還不算太多,宏觀研究大三線的論著多,專門研究地區和部門及小三線的少,個案解剖研究的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等方面的研究還需要深化,把三線建設放在開創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個歷程中來研究和評價,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二)進一步加強對三線建設精神的研究和宣傳。現在的問題是,三線精神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規范權威的表述。有的同志把三線建設精神概括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③],有的同志概括為“奉獻精神、協作精神、創業精神、創新精神”[④]等。我們可以利用紀念三線建設50周年這樣一個契機深入研究、統一認識并進行廣泛宣傳,這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應進一步加強對三線建設資料及舊址等文物的保護。建設三線建設博物館是文物保護的重要方式。現在,已經建設了一些地區性的三線建設博物館,如四川省廣安市的三線工業遺址博物館,貴州省六盤水市的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博物館中規模最大的,是我們攀枝花的三線建設博物館。攀枝花是三線建設的成功典范,也應該建設最好的三線建設博物館,以促進三線建設舊址和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我相信,這次研討會一定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一定能將三線建設這一黨史國史的重大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①]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694頁。
[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829頁。
[③] 陳夕總主編:《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493頁。
[④] 王蕾:《試述三線精神的核心內容與現實意義——以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史為中心的考察》,載《第十二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