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三線建設研討會綜述
江紅英 趙黎
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的新中國針對當時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在攀枝花三線建設50周年到來之際,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攀枝花市委及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三線建設研討會”于2015年3月1日至3日在攀枝花召開。來自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全國各地三線建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三線建設的親歷者、重點三線企業代表120余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四川本省成都、綿陽、德陽、自貢、廣安、涼山州等地黨史研究室同志列席會議學習。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37篇。會議期間,有36位領導、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發言。與會者緊密結合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圍繞“弘揚三線建設精神,凝聚改革發展合力”主題,對三線建設的歷史及經驗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以期進一步促進全國三線建設研究,傳承和弘揚三線建設精神。會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與總體評價
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了三線建設的決策實施、戰略布局等,認為三線建設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改善了國家經濟布局和國防戰略布局,在政治、經濟、國家安全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三線建設及三線建設精神在其建設時期的歷史作用以及對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實現中國夢等戰略的實施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顧問張全景在講話中指出,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的一項偉大決策和英勇壯舉,奠定了中國西部的工業基礎,帶動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初步繁榮,培育了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要弘揚三線精神,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突破點,作對外開放的先鋒。
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長錢海皓認為,三線建設為我國筑起了確保國家安全的可靠的國防和戰略后方基地,對于優化我國生產力布局和均衡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毛澤東思想生平研究會會長陳晉把三線建設放在19世紀到21世紀民族復興的歷史跨度中進行考察,認為三線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是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他還分析了毛澤東就三線建設提出的四個思想認識,認為這些認識包含著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入思考,對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和現代化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空間發展戰略賦予西部開發新的涵義,是三線建設戰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續寫。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呂世光認為,三線建設是黨史國史中的輝煌篇章。三線建設積累的許多寶貴經驗為改革開放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依據,三線建設創造的偉大精神為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當前我們要繼續保持和發揚這一優勢,進一步深化對三線建設的研究、宣傳,加強對三線建設文史資料的保護。
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東林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和當年的三線建設有著發展經濟、保障國家安全的共同點,并且三線建設為“一帶一路”地區提供基礎,“一帶一路”為三線地區提供機遇。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新旗的論文《“三線建設”與“一帶一路”》,將“三線建設”和“一帶一路”兩個國家戰略進行了比較,認為兩者的戰略劃分非常相似、戰略背景相似,得出的啟示是只有利益共享,文明互鑒,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相依相存;要“廣積糧”,不能“深挖洞”;要發揚“三線建設”的集體主義戰斗精神,摒棄集體經濟的思維方式;發揚“三線建設”的緊迫性,避免“三線建設”的倉猝性。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董志凱總結了三線建設中從沿海搬到內地的企業搬遷特點,得出三線建設中的企業搬遷的經驗和教訓,對新常態下調整戰略布局具有借鑒意義。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鄭有貴的《借鑒三線建設戰略構想與實施經驗構建中華民族攜手共圓中國夢機制》一文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借鑒三線建設戰略構想和實施中的全國一盤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成功經驗,發揮政府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構建幫帶協作機制,傳承和弘揚內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線精神,有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助于構建形成整個中華民族攜手共圓中國夢的良好機制。中國社科院武力、王蕾認為在社會上流行著一股否定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成就為主要內容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情況下,正確評價“三線建設”意義重大。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紅英《從三線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看中央與地方黨委政府的互動》,認為兩者的互動關系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雖有所調整,但中央始終是戰略統籌者和決策者,地方政府始終是決策執行者。這種定位準確富有成效的互動關系成為西部開發的一條成功經驗。
二、關于三線建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與會學者進一步探討了三線建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為三線建設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區產業布局和生產力布局,使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提高了西部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西部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會專家學者以攀枝花三線建設50周年為契機,對以攀枝花為代表的四川省各三線建設重點市州及全省三線建設總體情況進行了探討。全國15個三線建設相關省、市黨史部門提供了各地三線建設及對當地經濟社會影響的相關論文,參會的黨史系統領導和專家做分別作了簡潔發言,介紹并交流相關情況。
攀枝花市委書記劉成鳴在致辭中指出攀枝花50年的開發建設,為國家大三線建設樹立了成功典范,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借鑒,為同心攜手共筑偉大中國夢作出了先行探索,以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
中共攀枝花市委原書記秦萬祥以大量翔實的資料和數據分析了為什么攀枝花的開發建設是我國大三線建設的成功典范,指出攀枝花工業基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邊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川其他三線建設重點市州也對當地三線建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的《淺議三線建設與成都發展》指出,三線建設在成都的全力推進,從根本上調整了成都工業和城市的性質及區域的合理布局,完成了各(區)市、縣工業化與城鎮現代化發展要素的奠基,優化了全市發展的綜合環境,更為成都各區域主要城鎮和城鎮體系的成長以及這些城鎮在更大范圍內的持續發展建構了嶄新的發展之基。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的《綿陽三線建設情況介紹》一文通過對三線建設在綿陽的布點建設、綿陽三線企業的調整改造、綿陽三線建設快速發展時期中國科技城的建設的情況介紹,得出了國家在綿陽境內進行的大規模、高強度的三線建設為我國的國防、工業、科技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結論。涼山州委黨史研究室的《三線建設與中國航天城西昌的崛起》,通過分析三線建設與中國航天城西昌的崛起的內在關聯,指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西昌的城市現代化進程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之后隨著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改革開放及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西昌逐步完成了從農業漁村小縣到小城市再到現代化中等工業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騰飛跨越。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承先在總攬和提煉四川全省三線建設情況的基礎上,對全省三線建設及其影響進行了總結,認為三線建設在四川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影響有五個方面: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使四川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質的改觀,使四川崛起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和新興企業群體,使四川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為四川開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路進行了探索、為西部大開發積累了經驗。
全國15個三線建設相關省、市黨史部門及專家學者認為三線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并為西部大開發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借鑒,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全國大三線城市是三線建設最大受益者。
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趙立偉的《三線建設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影響》,認為河南的三線建設為全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河南在這一時期及改革開放后的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也對河南的工業結構、城市格局和交通格局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青海省委黨史研究室魏守良、張娟娟的《青海三線建設研究報告》,介紹和分析了青海三線建設的發展歷程及其成就、三線建設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貢獻和影響及其對當代的啟示。
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的《三線建設和湖北現代工業基地的形成》,認為三線建設的部署推動了湖北現代工業布局大調整,“五大會戰”促進了湖北現代工業支柱產業大發展,“五大鐵路干線”建設使湖北基礎設施大改善。三線建設使湖北初步建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優勢產業,形成了以鋼鐵、汽車、電力、化工等為主體的現代工業基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李藝的《廣西三線建設歷程及其影響》,介紹了廣西的援越抗美斗爭與三線建設情況,還總結了廣西圍繞“戰備項目建設”,以農業、國防工業、交通基礎設施、基礎工業等為主要內容的三線建設的成就,指出廣西三線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除了普遍意義上的推動經濟發展、改善工業布局、加快工業化進程外,有別于其他省區的是,直接支持了援越抗美斗爭和保衛邊疆的需要。
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余朝林的《國家三線建設與貴州工業的崛起》,通過介紹貴州三線建設的興起,說明其為貴州工業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更為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另一篇論文《六盤水市在三線建設中誕生》講述了六盤水開發建設的過程及六盤水市的誕生與三線建設的關系,認為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六盤水市。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覃愛華、譚玲的論文《三線建設在貴州的曲折發展和巨大成就》,論述了三線建設在貴州的開展、三線建設在動亂中的曲折發展,分析了貴州三線建設的巨大成就及其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楊元忠、李榮珍的《甘肅三線建設及啟示》,通過對甘肅三線建設概況、特點和成就的分析,指出甘肅三線建設在促進甘肅乃至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國家國防總戰略以及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啟示,特別是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借鑒,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借鑒,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了借鑒。
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田姝的《三線建設在重慶地區的歷史研究》一文,剖析了重慶成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的原因,劃分了三線建設在重慶的幾個重要階段,分析了三線建設得以迅速推進的原因保證,從而演繹出對三線建設的歷史認識:即三線建設壯大了老工業基地實力,促進了重慶綜合性工業體系的形成,改善了交通狀況,奠定了重慶城市現代立體交通網絡的基礎,帶動了沿線經濟、使重慶初步形成職能各異的現代城鎮體系。
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田曉晴的《三線建設與山西經濟建設》一文,認為60年代相繼在山西管涔山區、呂梁山區、中條山區、太行山區開展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初步建立起一批以能源交通為基礎、國防科技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戰略后方基地,為山西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對山西經濟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文章通過三線建設給山西經濟建設帶來的負面效應分析,也提出了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等現實啟示。
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夏遠生的《毛澤東指導湖南三線工業建設的成就與經驗》從七個方面回顧了毛澤東對湖南三線工業建設悉心指導,認為在毛澤東指導下湖南三線建設十年建設功效顯著,同時積累的經驗教訓彌足珍貴。
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的《陜西的三線建設》,從地理環境、工業基礎、交通條件、人力礦產資源等方面,詳細分析了陜西是全國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的原因,介紹了陜西三線建設的規劃布局和建設過程,特別介紹了陜西配套實施的小三線建設,認為三線建設的全面實施優化了陜西經濟布局,奠定了陜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
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的論文《20世紀60年代遼寧省支援三線建設概述》,用大量數據說話,展示了遼寧省發揮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和作用,為三線建設輸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西南、西北地區和全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次研討會對小三線建設也進行了研討。小三線建設是在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籌資金,以戰備為中心、以地方軍工和工業交通設施為主的涉及到全國性各地的經濟建設戰略。各地小三線建設雖然建設規模遠不及大三線,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大三線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也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謝蔭明、張惠艦的《北京市小三線建設初探》,分析了北京小三線建設提出的背景,介紹了北京市國防工業、小三線建設及調整情況,并對北京市的小三線建設的成效進行了科學客觀的評價。
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楊漢卿、梁向陽論文《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的小三線建設》則介紹了廣東小三線建設的決策背景、實施過程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不利影響。
上海省委黨史研究室黃金平的《上海小三線建設的歷史回顧》展示了當年上海小三線建設的概況。對這個全國各省市小三線建設中門類最全、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論文從國防安全和經濟形勢的需要兩方面分析了上海小三線建設的背景,分四個時期介紹了上海小三線建設的過程,并從戰備布局、經濟布局和兵器工業布局三方面對上海小三線建設成就和影響進行了思考與分析。
三、關于三線建設精神與文化遺產保護
三線精神是三線建設時期建設者們用激情熔鑄出的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偉大精神。與會專家學者們結合新常態對三線精神進行了不同的闡釋,高度評價了三線精神在各個建設時期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和巨大力量,倡導大家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認為,三線建設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助推器,譜寫了新中國工業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要大力弘揚三線精神,保護三線文化遺產。中央檔案館利用部副主任孔繁玲認為,總結和弘揚三線建設的實踐歷程與可貴精神,發掘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和充滿了正能量的精神財富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原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王春才認為,攀枝花是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是中國三線建設崛起的龍頭,是三線建設巨大成就的縮影,是廣大三線建設者的驕傲,是三線精神的結晶。后來者要學習攀枝花,宣傳攀枝花,展現三線歷史,發掘三線文物,繼續弘揚三線精神。而他眼中的三線精神就是“艱苦創業、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無私奉獻。”
攀枝花市長張剡認為,三線精神在攀枝花表現為數十萬建設大軍所孕育和凝成的攀枝花精神,就是“艱苦創業、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科學求實” 。三線建設精神是攀枝花崛起之靈魂,支撐著攀枝花加快建設中國釩鈦之都、四川南向開放門戶、中國陽光花城的偉大事業。原攀鋼(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忠玉回顧了攀鋼的歷史發展,認為攀鋼的建設留給我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非常寶貴的,激勵著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繼續堅持和發揚。
寧夏回族自治區委黨史研究室余劍雄、張瑾的《傳承三線精神,著力推進新常態下寧夏新發展》,通過對寧夏“三線”建設的歷史進程、“三線”建設的歷史成就的回顧,提出要以“三線精神”為動力,實現新常態下寧夏新發展。
四川省國防科工辦錢喜笑的論文《三線精神賦予四川軍工文化的新內涵》,認為三線精神賦予四川軍工文化的理論根基,三線精神賦予了四川軍工文化的品格定位,三線精神賦予了四川軍工文化的發展動力,三線精神還賦予了四川軍工文化的功能定位。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文書在《拍攝電影〈彭德懷在三線〉親歷記》一文中,回顧是彭德懷同志在三線的感人事跡和精神鼓舞并促成了該片的拍攝。中央電視臺文獻專題片《大三線》導演劉洪浩提出,要為三線英雄留名,為三線歷史存證。
三線建設和三線企業創業、發展過程中,為當代人留下了具有歷史、文化、技術、建筑等社會價值的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正在面臨滅失和損毀,如何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成為既緊迫又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戴學鋒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對攀枝花未來轉型進行了思考,認為攀枝花未來的轉型一定要傳承三線文化精神,要利用三線建設保留下來的大量工業遺產搞好工業遺產旅游,使之成為攀枝花城市發展轉型的切入點之一。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寧志一的《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與攀枝花》,認為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攀枝花大力支持,促進了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綜合開發,解決了二灘水電工程等攀枝花開發建設中的難題,擘劃了攀枝花開發建設新藍圖。
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張鴻春、專家劉勝利在《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是中國三線建設史的縮影》中介紹了攀枝花分三步走以加強對三線建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第一步建設“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第二部申報“中國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城”,第三步協調三線建設所涉及的13個省區聯合捆綁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隨著3月3日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在攀枝花建成與開館,實現了第一步。
研討會代表和專家學者就“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攀枝花共識》:三線建設是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正能量探索;三線建設創造了不朽的工業傳奇;三線建設鑄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三線建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實施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深化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專題研究;搭建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信息平臺;開展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捆綁式”申遺工作。
四、關于三線建設研究的意義與今后的研究計劃
部分與會專家學者對當地三線研究狀況及其意義進行了探討交流,并提出了進一步加強三線建設研究的計劃或意見、建議。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巡視員、研究員宋毅軍認為,對三線建設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特別是關鍵的地方。上海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教授徐有威介紹了上海大學三線建設歷史研究情況,并指出研究歷史是為了展示未來,上海大學愿意全方位為攀枝花提供服務。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馬小彬在提交會議的《關于加強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思考》一文中,通過對四川三線建設概況及獨特地位、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情況的分析,提出了加強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思考與建議。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江紅穎的《德陽市三線建設研究概況》,對德陽三線建設概況、德陽三線建設研究成果以及德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三線建設研究工作開展情況都做了較為詳實的介紹。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課題組的《四川三線建設概況及研究綜述》從四川三線建設概況、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隊伍和研究狀況、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主要領域及主要觀點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四川三線建設概況及研究狀況,希望引起全川專家學者及三線建設親歷者更加重視三線建設研究,推動四川三線建設的研究和宣傳更上新臺階。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承先在講話中指出,研究和總結三線建設歷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有利于弘揚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勇于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認識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來龍去脈。他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下一步研究計劃:一是要從加強學術研討交流;二是編撰出版《三線建設在四川資料叢書》;三是抓緊口述資料收集整理;四是全面開展三線建設舊址遺址普查工作;五是宣傳弘揚三線精神、做好資政育人工作;六是適時啟動《四川三線建設史》編寫工作。
總之,本次研討會云集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從深度上說,是對以往三線建設研究成果的深化;從廣度上講,對全國各地的三線建設和三線建設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勿庸置疑,本次研討會對三線建設研究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