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線建設與中國航天城西昌的崛起
羅艷
一、引語
1964年,毛澤東根據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隨之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部署,決定開展大規模的西南三線建設,其中又將四川攀西地區列為重點建設區域。在接下來短短的6年時間里,攀枝花成功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一座新興的鋼鐵之都屹立于當初的不毛之地,成為三線建設的成功典范。與攀枝花毗鄰的西昌也因成昆鐵路、衛星發射基地、410鋼鐵廠、青山機場等一系列三線建設重大項目工程的實施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實現了西昌從一個三線建設前只有20余萬人的農業漁村小縣到舉世聞名的“航天城”、“月城”的嬗變,實現了城市的第一次跨越和崛起。可以說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西昌的城市現代化進程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之后隨著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改革開放及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西昌逐步完成了從農業漁村小縣到小城市再到現代化中等工業城市的跨越。
二、1958-1962年西昌工業基地建設——西昌工業現代化的前奏。
1958年3月,鑒于之前對西昌地區豐富礦產資源的考察,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作出建設西昌鋼鐵基地的決策。在這一決策的指引下,四川省委和西昌地委提出發開西昌資源的意見。四川省委作出“兩江陪嫁、全川支援、建設西昌”的決定。即內江、溫江兩專區和西昌專區組成協作區,整個四川都要支援西昌鋼鐵基地的建設。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建設在西昌開始了。由于建設是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開始的、加之“全國大煉鋼鐵運動”、“反右傾”等斗爭的影響,很多項目時間緊、要求急、準備差,急于上馬。1961年至1962年,為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又對工業企業和基本建設進行大幅度調整。很多在建項目被迫下馬或停建,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和損失,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成昆鐵路的停建。
這一次歷時4年的工業建設雖然失誤較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為之后西昌的三線建設打下了一個初步基礎,也為西昌的城市發展建立了一個基礎工業體系。一是建成了涵蓋鋼鐵、有色金屬、煤炭、森工、輕化工、建材、機械、電力的工業企業40多個,成為西昌工業的主要骨干。二是對西昌地區地質勘探向深度、廣度發展,探明了更多的礦產資源品種,掌握了更大的礦藏儲量,特別是對攀枝花鋼鐵廠廠址和大橋水庫進行了初步勘察,建立了地震臺對攀西地區高烈度地震區進行長期監測。三是西鋼實驗廠的釩鈦磁鐵礦冶煉分離,取得一定進展,為之后攀鋼釩鈦磁鐵礦冶煉分離奠定了基礎。四是交通郵電事業有了初步發展,恢復整修了川滇西路、宜西路等縣級公路,實現西昌地區縣縣通公路和郵政電訊線路。五是從全川和全國各地支援西昌建設的6000多名技術人員通過實際鍛煉,轉變企業領導骨干和技術骨干,6萬多名工人轉變為產業工人,為西昌之后開展三線建設儲備了大量人才。
因此,1958年至1962年西昌工業基地的開發建設雖然失誤較大,但也取得一定成績,為之后開展大規模三線建設奠定了基礎,是西昌邁向現代化工業城市的開始。
三、三線建設全面推進與西昌航天城的形成
(一)三線建設對西昌的城市考驗與西昌支援三線建設
從1964年下半年起,國家在攀西地區的三線建設全面展開。全國各路建設大軍迅速向西昌地區集結,僅修筑成昆鐵路的鐵道兵和鐵路建設部門職工就達10多萬人,加上森工、公路、地質、機場、電站及省、地屬項目的建設職工等,總數在1966年達到30萬人左右,已超過1963年西昌本縣22萬8千人的人口。期間還不時有中共中央、中央西南局、四川省各級領導到攀西地區視察建設情況,西昌迅速成為攀枝花鋼鐵基地和西昌地區三線建設的大后方,這都極大的考驗了西昌這座小縣城的接納能力。
中共西昌地委深刻認識到支援國家三線建設,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始終把支援工作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從各方面采取措施全力做好這項工作,因此西昌地區對三線建設的支援可謂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一是為廣大建設者提供住房和建設用地,僅1965年就提供房屋52943平方米,1966年趕修簡易房屋23萬平方米,并大力支持建設單位自建工棚、房屋。為建設單位統一辦理建設用地,前后共為鐵路、飛機場、衛星發射基地征用土地21606畝,還為建設單位征用了一些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用地。同時,妥善做好重點建設區域居民的搬遷、安置工作。二是組織生產、供應建材和三類物資,僅1965年至1966年就提供木材7006立方木,火磚484.5萬匹,土磚140萬匹,其他瓦、石灰、沙石、扁擔、抬框等不計其數。三是做好糧食、副食、蔬菜的生產和供應,西昌地委將歷年節約積存的2.5億斤糧食供應三線建設大軍,同時興辦各類食品廠為三線建設大軍提供副食、蔬菜、肉食。四是修筑為重點建設服務的公路、設置各類糧油、百貨服務網點,滿足建設者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五是直接組織勞動力和民兵團參加攀鋼建設。
西昌地區人民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作出了重要而積極的貢獻,同時,為配合三線建設西昌在三線建設初期也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交通、街道、郵政通訊、水電、副食、輕化工等較為完備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盡全力滿足三線建設大軍的衣食住行用。彭德懷在西昌視察三線建設時,得知西昌地區拿出存糧2.5億斤供應三線建設,看到人民群眾給鐵道兵送菜、送肉、送柴、送水,激動地說:“感謝西昌人民對三線建設的支援,真是軍民魚水情啊!我們要與群眾同甘共苦,搞好工農關系,加快鐵路建設”。[1] 同時,西昌的大力支援,也為西昌在三線建設中的城市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
(二)三線建設重點工程對西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成昆鐵路通車對西昌的影響。成昆鐵路是三線建設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北起成都,南至昆明,沿線地勢險要,地質條件復雜,氣候多變。有寸步難行“一步苦”,有“上是青天一線,下無立錐之地”的“一線天”,有四五十度高溫的深溝,有十級大風的峽谷。溶洞、暗河、斷層、流沙、瓦斯、巖爆、泥石流……人們稱這里是世界的“地質博物館”。修建鐵路工程任務極其艱巨,許多地段橋隧相連,不少
車站建在隧道里,橋梁上。成昆鐵路全長1085公里,穿越高山427座,飛越深溝653條,起落高差1606米,投資33億元人民幣,30萬軍民歷經5年零10個月日夜奮戰,于1970年7月1日全線貫通。西昌位于成昆鐵路全線正中,北距成都557公里,南達昆明543公里。1964年9月,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在西昌建立工地指揮部,南北兩頭同時施工,1970年7月1日上午,成昆鐵路通車慶祝大會在西昌火車站隆重召開,成昆鐵路建設大軍及干部群眾10萬余人共同見證了成昆鐵路通車的重要時刻。從此,成昆線開始發揮它西南生命線的作用。
在三線建設之前,從成都到西昌,從昆明到西昌,僅僅有一條108線公路,隨著成昆鐵路的修通,改變了西昌交通落后的狀況,使天塹變通途,西昌與成昆鐵路配套的公路建設也因此得到發展。經濟學家林凌指出 “‘兩點一線’帶動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和經濟水平提高,相當于跨越了50年。”[2]西昌處于成昆鐵路的中心,其對西昌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西昌從此成為成昆線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重點工業項目促成西昌城市工業體系的建立。隨著三線建設的在西昌地區的全面鋪開,以西昌410鋼鐵鋼鐵廠、太和鐵礦、西昌礦山機械廠為代表的一批工業企業在西昌陸續恢復建設,并新建了一些企業。到1978年,初步形成包括輕工業、重工業、支農工業、商辦工業的綜合工業部類,整個西昌地區工業企業職工人數2萬余人,為1957年的6.2倍,工業總產值2.1億元,為1957年的7.75倍。在三線建設的推動下,西昌建立起了以礦山開發、電力、建筑、機械、食品、公路交通、郵政電訊、輕化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西昌迅速建設成了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青山機場的建立為西昌城市發展開辟了空中走廊。西昌青山機場的前身是西昌小廟機場,從1958年由于中央建設西昌鋼鐵基地的決策開始恢復通航,但由于航線單一,機場設施限制,不能跟上西昌三線建設發展的需要,取代小廟機場的青山機場建設隨之列入三線建設項目。1967年,位于西昌市西北方向14公里處的青山機場開始建設,機場占地面積2520多畝,跨西昌市安寧鎮、新勝鄉、喜德縣李子鄉境,南北走向,機場與兩側高山平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機場建設歷時8年才完成,于1975年建成投入試運營,成為設施完備的全國民航十大機場之一。雖然當時只開辟了成都—西昌—成都一條航線,旅客吞吐量僅為410~450人∕次,但青山機場的建立為三線建設開通了攀西地區到成都的空中走廊,不僅起到備戰的重要目的,還為后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衛星發射基地的建成與“中國航天城”的美名遠揚。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是我國三項建設的又一重點工程,1969年底到1970年8月,中央軍委和國防科委選場勘察組,在經過對9省81縣(市)的勘察篩選后,確定在西昌北面50公里處的沙壩建設衛星發射場(代號7201工程),這里具有作為發射場和戰略后方的天然優勢:海拔高、緯度低、地形隱蔽、地質結構堅實,周圍水源豐富穩定,成昆鐵路和青山機場的建設為發射場提供了理想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各方面條件非常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工程建設于1970年開始,于1982年建成并交付使用, 1984年6月8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1985年10月,XSLC正式對外開放,承攬外星發射業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擔衛星發射最多、自動化程度較高、綜合發射能力較強的航天發射場。西昌因此一舉成為我國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加上西昌的高海拔、低緯度、云霧少,無污染,空氣透明度高,又素有“月城”之稱。“中國航天城”的美名極大的提高了月城西昌的城市知名度,增添了西昌作為現代科技城市的魅力,西昌作為“中國休斯頓”和“中國航天城”從此走向世界享譽全球。
西涼合并與西昌市的設立。隨著三線重點工程在西昌的建設日益深入,西昌作為西昌地區一座縣城的束縛越來越跟不上西昌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步伐,西昌設市迫切成為城市發展的需要。加上三線建設工程多處于十年“文華大革命”動亂期間,這嚴重影響了西昌的城市現代化建設,西昌設市的事也被耽擱。1976年10月“文華大革命”結束到1978年底,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西昌、涼山兩地州也進入十年來最好的時期。1978年10月,西昌地區與涼山州合并,撤銷西昌地區建制,西昌縣改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79年涼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覺縣遷駐西昌縣。同年,國務院批準以原西昌縣城關鎮、西郊、小廟、高枧、馬道公社及喜德縣之四合公社為轄區設置西昌市,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西昌市。西昌市、西昌縣并存。1986年7月,撤銷西昌縣建制,并入西昌市,時西昌縣所轄區、鄉(鎮)全歸市轄,12月1日,西昌與攀枝花等城市一起成為國務院公布的對外開放城市。至此,西昌完成了從一個農業小縣到一個中等城市的蛻變。西昌的城市發展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三)三線建設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西昌發展的關懷。
三線建設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和西南局及四川省委的領導,多次到西昌視察,帶來了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加快了西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毛澤東對西昌地區三線建設高度重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示說:“你們要到三線去看看,要加強三線建設的領導。”在談到成昆鐵路的停修時曾說:“成昆鐵路為什么停修了?你們不去安排,我要騎著毛驢下西昌”。針對經費緊缺問題,毛澤東說:“沒有錢,拿我的稿費去辦”。領導人對三線建設的關心重視極大的鼓舞了廣大建設者們。此后,朱德、鄧小平、彭德懷、賀龍、彭真、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等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深入到西南三線建設前緣的西昌地區視察,他們圍繞西昌三線建設、成昆鐵路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及當地人民生活、農業生產等開展調查研究,指導各項工作。鄧小平盛贊“這里得天獨厚”,彭德懷在螺髻山牧場吃飯后繳十元伙食費,郭沫若為三線建設深情賦詩,領導們的高風亮節和艱苦樸素、實事求是的高貴品質和作風,一直激勵著各級黨組織和各族干部群眾。他們的調查研究結果不僅給西昌地區各項工作以巨大的促進,也給各級黨政組織以巨大的鼓舞,給全區各族人民帶來了親切的關懷。
綜上所述,西昌對三線建設的支援和一系列三線建設重點工程在西昌的實施和建設成功,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西昌的三線建設的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都成為西昌在三線建設中迅速崛起的重要條件,西昌在三線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證明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中國航天城”西昌成為三線建設中迅速崛起的一顆耀眼明珠。
四、三線調整改造戰略與改革開放帶來西昌城市的飛速發展
由于三線建設工程大多處于“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項目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西昌的三線建設項目在文革內亂期間也受到城鎮武斗的影響,在1967年到1968年武斗嚴重時全區工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基本停止生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偉大的歷史轉折到來,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涼山,西昌涼山順利實現合并,在涼山州委州政府轉變思想、大力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擴大開放、不斷推進涼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針指引下,西昌作為涼山州的首府,也迎來了城市發展的春天。
1983年12月,國務院成立國家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辦公室,確定“把三線地區建設成為平占結合的戰略后方基地,為國家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作貢獻”[3]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基本方針。從1983年到2006年歷時23年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結束。西昌在23年的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指引下,城市迅速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
西昌三線建設重點項目: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西昌青山機場、410鋼鐵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在三線調整戰略和改革開放發展大潮中順利實現軍轉民,不斷與市場接軌,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如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1985年開始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迅速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先后數十顆著名衛星從這里飛向太空,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發射基地,并成為西南旅游熱線上的一顆明珠;青山機場成功轉型為民用機場,1987年,為促進涼山經濟發展并配合發射中心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需要,國家撥款1200萬元,對青山機場進行第二次擴建,擴建后的青山機場更加現代化、國際化,承攬的航空業務也逐漸增多,客貨源日益充足,并與時俱進發展了包機飛行、護林防火飛行、飛播林飛行、旅游飛行等多樣化的航空業務,成功與市場接軌;410鋼鐵廠成功完成它作為釩鈦磁鐵礦實驗基地的使命后,于2001年改制組建成為西昌新鋼業集團有限公司,轉為民營企業,并很快成為涼山黑色金屬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到2006年,西昌三線建設重點工程大都成功完成轉型,并在國民經濟現代化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實現了當初“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目標。西昌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城市也在改革開放后發展日新月異。1992年西昌編制完成《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并組織實施,1993年被列為四川省城市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前后被命名為省“雙擁模范城”、省“小康市”、“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城市建設得到迅猛發展:陸空交通四通八達、工業經濟實力雄厚、旅游發展方興未艾、現代科技世界矚目、社會事業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西昌已然成為一座現代化中等城市。
五、結語
鄧小平在1958年10月視察德陽工業建設時就曾預言“拿四川的城市來說,第一重慶、第二成都、將來第三是西昌、第四就是德陽了。”當時小平同志所指的西昌應是包括之后設立特區的攀枝花市在內的整個西昌地區,三線建設之后,當年偉人的預言已成真,攀枝花崛起為鋼鐵城、中國釩鈦之都,西昌崛起為中國的航天城,攀西地區迅速發展為四川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昌的城市發展更為迅速,到2013年整個西昌市人口近65萬人,西昌先后被命名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十大范例城市、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縣市、中國航天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森林城市、中國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去的十座城市。中國·西昌——“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正以他矯健的步伐,向百萬人口的世界旅游城市、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核心增長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四川南向大通道的綜合交通樞紐、川滇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不斷邁進!
(作者單位:涼山州史志辦公室)
[1] 《中國共產黨涼山歷史》(第二卷),涼山州史志辦公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228頁。
[2] 《三線風云》,《評價毛澤東三線建設決策的三個新視角》,陳東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416頁。“兩點一線”即指以攀枝花為中心,通過成昆鐵路線,向重慶和貴州六盤水兩點作鐘擺式輻射的三線建設戰略部署。
[3] 《三線風云》,《評價毛澤東三線建設決策的三個新視角》,陳東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