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传媒在线,日韩国产天堂中文,九九夜夜操妹子,麻豆画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三線建設概況及研究綜述

來源:    時間:2018.1.24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課題組

  三線建設,是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從備戰出發而進行的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共投入資金2052億元,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四川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建成了300多個以國防科技為主的企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系,實現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在我國西部縱深地區建設一個比較完整的戰略后方基地的目標。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隨著國家對三線企業的調整改造以及新世紀開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學術界逐步開始加深對三線建設這一新中國經濟建設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四川的三線建設研究相應開展起來,并逐漸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四川三線建設概況

  為加強國防建設,合理工業布局,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決定,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此后,中央迅速部署成立了西南、西北三線建設委員會。四川由此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

  1.四川三線建設的組織實施

  四川三線建設的組織實施離不開中央的重視、中央領導的關心、地方機構的組織實施和四川人民的大力支援。

  為加快三線建設,1965年2月,中央專門將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辦公機構設在四川成都,由西南局書記李井泉任主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程子華和西南局書記處書記閻秀峰任副主任,后來又增派彭德懷、錢敏任副主任。委員有國務院各部和四川、貴州、云南三省負責人等22人。與此同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都先后在四川設立了各自的指揮機構,負責本系統在西南三線建設中的組織領導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和重視四川三線建設,為了使三線建設在四川的決策更加符合實際,保證四川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鄧小平、彭真、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親臨四川三線建設第一線視察指導工作。1965年11月初,鄧小平受中央委托,帶領李富春、薄一波和余秋里、呂正操等中央部委的負責同志到四川、貴州、云南視察三線建設情況。196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賀龍來到四川視察,檢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開展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貫徹落實情況。1965年11月,中央安排彭德懷到成都擔任西南三線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彭德懷到任后首先花了5天時間聽取三線建設委員會的情況匯報,并在匯報結束后提出了一點、一線、一片的觀點。在四川三線建設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建委主任薄一波等,都曾到四川三線建設現場考察調研,解決了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使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建立在更加科學合理的基礎上,保證了四川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

  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成立后,四川省三線建設支援委員會也隨之成立。支援委員會由省委書記負責,省人委有關廳局負責人組成,負責搞好四川三線建設的后勤支援工作。相關地市縣的支援重點建設領導小組也隨后成立,配合三線建設單位的工作,提供勞動力和物資保障。同時,四川省委還在重慶、成都、自貢、渡口等城市和重點建設地區設立物資局,統一負責所轄地區內建設項目所需的物資供應。為保障三線建設,四川建設了一大批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從一開始就注重財力、物力、技術等各方面保證能源先行。為支持三線建設,四川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修筑襄渝鐵路為例,從1970年5月起,省軍區在川東北地區組織了21萬民兵參加襄渝鐵路的修筑。

  2.四川三線建設的重點

  四川三線建設的重點圍繞著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國防工業建設和成昆、襄渝鐵路的建設而展開。攀枝花的開發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獨立自主進行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建設項目,也是三線建設第一階段各方面傾注力量最多的一個重點建設項目。1970年6月29日,攀鋼煉出第一爐鐵水;1975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國防工業建設包括常規兵器工業基地建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核工業、電子工業和船舶工業建設。從1964年至1978年,四川先后新建、遷建了兵器、船舶、航天、電子、核工業等30多個軍事工業企業、科研單位和80多個與之配套的機械、儀器儀表、冶金、橡膠、化工原料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備的以常規兵器制造為主,電子、造船、航天、核工業等相結合的國防工業生產體系。成昆、襄渝兩條鐵路的修筑是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全長1100公里的成昆鐵路修筑雖然在大躍進時期上馬,但隨即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停工。1964年8月復工,經過34萬筑路大軍五年的艱苦努力,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正式建成通車。三線建設開始后,鐵道部還提出修建襄樊至成都的鐵路,后改定為襄樊至重慶。全長915.6公里的襄渝鐵路從1968年開始施工,到1973年10月全線建成通車,累計投資36.18億元,最多時動用員工達82萬余人。

  3.四川三線建設的成效與意義

  三線建設期間,四川總投資規模達393億元,新建、擴建、內遷了以重工業為主的項目250多個,加上地方工業的發展,到1982年全省工業企業達到46339個,職工人數達到1033.09萬人。三線建設改變了新中國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帶的原有格局,在交通閉塞、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但自然資源卻十分豐富的四川地區初步建立起了一個現代化的、新興的工業基地。經過三線建設,四川的國防科技工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行業和門類較齊全、技術裝備較好、科技力量較強、能獨立研制多種軍品和民品的生產科研體系,成為我國戰略發展后方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四川的工業布局開始由幾個中心城市向全省擴展,工業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四川的基礎設施有了質的改觀,不僅適應當時戰備的需要,而且為四川以后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三線建設主要在四川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的地區布點和展開,對于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共同繁榮,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線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畢竟是以備戰為出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其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如投資建設規模盲目擴大,戰線拉得太長,選點過于分散,布局不夠合理,配套建設不夠,綜合生產能力很弱等缺陷,因此,20世紀80年代,中央對三線企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調整和改造,四川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也隨之展開。1985年,國家計委正式批準了四川省三線企事業第一批調整方案,共涉及39個三線企事業單位。

  四川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采取“關、停、并、轉、遷”的方法。首先是調整企業布局,對鉆山太深、布局過散、廠址存在嚴重問題的企業,分別采取就地改善條件、調整產品方向等措施;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科研院、所,在中心城市建立技術開發部;對在原址無法生存的企業,依托中心城市進行遷并或遷建。同時,調整產品結構,對產品和生產結構單一、專業性很強、轉向不易的企業,按照中央提出的“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十六字方針進行改造。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調整改造,四川三線建設存在的遺留問題和突出矛盾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和緩解。

  二、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隊伍和研究狀況

  由于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研究三線建設必不可少要研究四川的三線建設。隨著歷史的積淀,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三線建設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加突顯出來,四川各地黨委政府也更加重視對三線建設的研究,從人、財、物上給予大力支持,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就是其中的典型,攀枝花的三線建設研究也由此走在了各個市州的前列。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四川三線建設的研究也更加關注,尤其是三線建設的親歷者不僅鼎力支持三線建設研究,而且親自參與到研究活動中,原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辦公室主任王春才同志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下,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隊伍逐漸擴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動,形成了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1.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隊伍概況

  從全國范圍來看,研究三線建設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四川三線建設問題的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史研究所的專家、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以及全國各地的三線建設研究專家,均對四川三線建設有所涉獵,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就四川省而言,目前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還沒有專門的機構與隊伍,但有相關的機構與隊伍,主要是負有記史修志職能的機構和歷史研究者、愛好者從事三線建設研究。

  一是四川省黨史工作機構和地方志工作機構的研究者。黨史工作機構負有記史、研究之責,地方志工作機構負有記史、修志之責,三線建設研究是其中必然涉及的內容。

  二是三線建設的過去的親歷者。包括三線建設者和他們的家人,他們有領導干部、有科研人員、有普通工人、有當地百姓,作為見證人,通過口述回憶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一些四川三線建設的研究,其中不乏有份量的成果。這批人是目前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主力軍。

  三是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專業研究人員。四川大學等大專院校、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的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工業經濟史等教學研究專家,在教學研究中對四川三線建設開展了相應的研究。

  四是目前三線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其中包括省國防科學工業系統的一些同志。他們在宣傳軍工文化、宣傳企業發展歷程、記述企業歷史等具體工作中,涉及到了三線建設的研究。

  五是民間組織與個人。如四川博物館學會下設了工業遺產專業委員會,在開展保護四川三線工業遺產工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三線建設研究。一些熱心于三線建設的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做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四川的會員個人。

  2.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活動和主要成果

  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活動近年來逐漸開展起來,主要通過撰寫學術文章、出版口述回憶等資料及專著,舉辦學術研討等多種形式展開,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學術文章方面:筆者通過中國期刊網上查詢到的與三線建設相關的論文200余篇,其中研究了四川三線建設的有50篇以上,這些文章集中對三線建設決策的形成和實施過程、三線建設的進程和成就、三線建設功過的評價、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的關系、三線建設對本地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貢獻等進行了研究。另外,還有幾篇學位論文對攀枝花、川東等地三線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口述回憶方面:《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是一套口述史資料叢書(當代口述史叢書編委會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其中三線親歷者口述回憶建設歷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度建設鑄豐碑》(王春才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通過四川三線建設領導者、親歷者的回憶口述等記錄了四川三線建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魯大東紀念文集》(《魯大東紀念文集》編委會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通過對曾任四川省省長、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主任的魯大東的生前回憶,再現了四川三線建設的片段歷史!吨袊笕報告文學叢書》(王春才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三線風云》(倪同正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三線風云》第二集(余朝林主編,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版)等,都有相關四川三線建設的專門章節。如《三線風云》第二輯《可歌可泣》中《大三線有個“三江廠”的故事》,是三線建設親歷者對成都三江廠由創建、興盛到衰敗重組的回顧。目前,省國防科工辦系統也正在進行口述資料的采訪搜集工作。比較重要的口述回憶資料還有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的程子華《程子華回憶錄》(程子華著,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曾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錢敏等口述《我親身經歷的西南三線建設》(《文史博覽》,2004年1期);曾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渡口特區黨委第一書記兼總指揮長的徐馳《重游攀枝花,懷念周總理》(《三線建設鑄豐碑》,王春才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

  專題資料方面:在一些出版印刷的資料中可見四川三線建設相關資料,如《當代四川大事輯要》(《當代四川》叢書編輯部組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大事記(1950-1978)》和《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大事記(1979-1998)》(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版的《四川省志·城建環保志》等。一些三線建設的地方部門也編寫了當地的三線建設資料,攀枝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有數百萬字的攀枝花建設資料集,如2000年編的《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文獻資料選編(1936-2000)》、2004年編的《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料摘編》等。目前,全省黨史工作機構的19個市州的黨史系統在省委黨史研究室統籌下,正在編撰《四川三線建設資料叢書》。除了文字資料,影視圖片資料也是三線專題資料的重要內容。2010年由四川攀枝花市委宣傳部、文物管理所等拍攝完成、在鳳凰衛視播放的《三線往事》紀錄片,分十集,以三線親歷者和研究者的訪談為主,突出了三線人的人生歷程。2014年由攀枝花建設親歷者發起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煉魂》也搜集了豐富的三線建設資料。此外,在四川三線建設的重要地區,當地拍攝的宣傳片、紀錄片中也錄有一些當地三線建設資料。此外,博物館機構為陳展的需要也搜集整理出了大量四川三線建設資料,如廣安市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萬源航天博物館、梓潼兩彈城和設在攀枝花的三線建設博物館等。

  專著方面:目前還缺乏四川三線建設研究專著,但在很多論著里對四川三線建設有所反映。如全省黨史工作機構在零星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特別是在開展中國共產黨四川地方歷史第二卷的編寫工作中,對四川全省及各地三線建設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何郝炬、向嘉貴主編的《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是一部主要由四川參加三線建設領導工作的老同志編寫的論文集,其中第六章專門介紹了四川三線建設的部署實施,評價啟示等,論述了四川三線建設的歷史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思路。由四川省國防科工辦編寫的《四川地方軍工史》可算是四川三線建設研究中較為權威的專題研究史稿,但遺憾的是僅有約4萬字的篇幅,主題也集中在軍工企業,對四川三線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還沒有深入研究。目前,全省黨史系統正在開展四川三線建設專題研究,期望與檔案局、國防科工辦等相關部門合作,在編撰《四川三線建設資料叢書》基礎上,編寫出《四川三線建設史》。

  學術研討方面:2014年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黨史學會主辦,攀枝花市委黨史研究室承辦了四川黨史界紀念三線建設5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是全省黨史系統召開的第一次大型的四川三線建設研討會。會議圍繞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戰略布局,寶貴精神,經驗教訓,老一輩革命家與三線建設,三線建設與四川各市州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展開了深入的探討。2015年3月,中共文獻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研究分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與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攀枝花市委又聯合召開了全國性的三線建設研討會。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擬每年舉辦一次三線建設的專題研討會,推動四川三線建設研究。

  3.四川省檔案館藏的三線建設研究資料簡況

  對四川來說,研究三線建設最為重要的資料是檔案。據筆者的了解,四川省檔案館是現存四川三線建設檔案資料較為全面、集中的地方,是研究四川三線建設查閱各類檔案的首選之地。據初步了解,四川省建設委員會1991年11月移交到省檔案館的西南局三線委員會1964-1967年長期案卷78卷、永久案卷102卷,共計約37640頁。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四川省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1993年10月該辦公室移交給省檔案館長期卷宗93卷、永久卷宗45卷,共計約23850頁,時間跨度不僅包括三線調整改造時期,還包括整個三線建設時期,內容涉及四川三線建設規劃、項目、建設、人員、工程、財務、調整、合并、撤銷等各個方面。

  四川省檔案館還藏有四川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于1995年11月移交的檔案,其中永久案卷目錄顯示,共涉及三線建設、小三線建設內容30卷,2400余頁。2009年11月移交的永久案卷目錄顯示,涉及1984—1990年三線調整的內容6卷,675頁。另外,省國防科工辦現存部分軍工類三線企業大事記和一些參考資料,也是重要的研究材料。

  四川省檔案館藏檔案里,四川省革委檔案中也有部分涉及三線建設的內容:1966-1969年長期卷宗含三線建設內容14卷,共計2800余頁;1970年長期卷宗含7卷,共計1539頁;1971年-1973年長期卷宗含2卷,共計101頁;1974-1979年長期卷宗含1卷,共計194頁;1966-1979年永久卷宗含13卷,共計約2322頁。

  四川省委工交政治部1963-1966年永久長期卷宗1969年移交到省檔案館檔案,含三線建設案卷7卷,共計760頁。

  四川省生產委員會、抓革命促生產委員會、革委籌備組生產指揮部、生產指揮組、三線建設領導小組、省生產建設辦公室1980年7月移交檔案,1967-1975長期永久案卷含三線建設內容15卷,共計1677頁。

  4.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薄弱環節

  雖然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有優勢,但是研究的薄弱環節也非常明顯。

  首先,研究力量整合不夠,研究關注點分散,沒有形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權威的研究成果?傮w上,關于三線建設決策的一般性和重復性研究多,而從微觀上來研究四川三線建設則不足;對中央和省級層面與三線建設關系的探討較多,而對基層廣大建設者和普通百姓與三線建設關系的研究少;對三線建設的經濟成效關注較多,對三線建設的其他影響關注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就資料而言,沒有搜集整理出版涵蓋四川三線建設各方面史料的資料集,這對推進研究工作、提升研究水平造成了一定影響。就專題研究而言,許多領域的研究或未涉及或未展開或未深入。就全面系統而言,也缺乏諸如《四川三線建設史》這樣的權威專著。

  其次,文字資料的查閱與使用不便。據調查,目前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所涉及的絕大多數檔案資料,仍處于保密狀態。即使檔案部門部分開放給研究者查閱目錄,也只能作為研究使用,還不能公開出版。此外,一些三線企業的內部資料也散居各地,許多也屬于保密狀態。研究者缺乏檔案資料,自然會對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再次,口述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力度還不夠。三線建設在四川大規模展開是1964年,當年三線建設的親歷者到今天大多年事已高,其中不少健康狀況不好,有不少人已離世。雖然一些研究者通過采訪他們已獲取一些寶貴的口述資料,但還遠遠不夠。因此抓緊時間,搶救三線建設口述資料,是目前必須提上議事日程之事。

  綜上看出,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有隊伍、有成果、有相當的基礎,但也存在薄弱環節,研究的水平和成果與四川作為三線建設重點省份的地位還不相適應。因此,四川三線建設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站在新的起點上,把研究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四川三線建設研究的主要領域及主要觀點

  四川三線建設研究涉及到多方面、多領域,研究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角度也各有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四川成為三線建設重要省份的原因及背景

  三線建設的起因是復雜多樣的。大部分學者除了從全國三線角度認為備戰和改變工業布局是三線建設的兩個主要原因,也從四川獨特的資源、戰略等優勢分析了四川成為三線建設重要省份的原因。寧志一認為,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資源優勢成為黨中央考慮經濟戰略縱深配置的首選省,強調了第一代領導人決策三線既有備戰的因素,也有改變中國西部地區經濟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寧志一,《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經濟跨越式發展》,《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4期)。徐濤認為,四川在三線建設時期地位得以凸顯,跟四川自身的地理環境、中共領導人的戰略考慮及中國周邊局勢的變化有關。(徐濤,《四川三線建設略論》,《前沿》,2012年2期)。何莉宏、冷偉認為,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及較好的經濟基礎,成為三線建設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省份。(何莉宏、冷偉,《小議四川與云南貴州的三線建設》,《社科縱橫》,2011年3期)。

  2.四川三線建設的實施過程和概況

  三線建設的實施、調整時間跨度大,建設過程復雜,一些論著對其進行了描述,但并不細致。《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第二卷介紹了四川三線建設的決策實施過程。何郝炬等人主編的《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第六章具體介紹了四川三線建設的開展與實施情況。一些學者的論文也有一些記錄。如樊丙庚記述了四川三線建設的組織過程和概況(樊丙庚,《四川“三線”建設》,《城市規劃》,1988年6期)。

  3.四川三線建設的總體評價

  學者們大多綜合分析了三線建設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普遍認為四川三線建設有利于國防安全,促進了西部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有研究者指出,三線建設規模鋪得過大,戰線拉得過長,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與遺留問題;在布局方面過分強調“靠山、分散、隱蔽”,留下嚴重后患;忽視經濟規律和科學管理,片面強調戰備需要和軍事化管理,使得經濟效益和配套水平、綜合能力低下等。宋宜昌的《三線建設的回顧與反思》論述了四川(含重慶)的三線建設成就,并從軍備費用的角度將中國與美蘇比較,得出“中國的發展成本都較低,成就都較大”的結論。(宋宜昌,《三線建設的回顧與反思》,《戰略與管理》,1996年3期)。由倪同正主編、王春才顧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三線風云:中國三線建設文選》,收錄了鄭友貴、陳東林、段娟等三人合作的《歷史與現實結合視角的三線建設評價—基于四川、重慶三線建設的調研》一文。該文在對川渝兩地的三線企業進行考察、分類的基礎上,將其置于歷史和現實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認為從生產力區域布局的戰備構想、促進西部大開發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實際績效看,對三線建設應予以積極肯定。本書中有三篇文章以攀枝花和攀鋼為典型范例進行了分析論證,段娟、王蕾、葉明勇三位學者分別論述了《堅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三線精神的核心內容與現實意義》《攀鋼改革的歷程及其成效》,著力點都放在三線建設者用他們的偉大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經驗上,認為當年三線建設在如今西部大開發的高潮中乃至全國深化改革的實踐中,仍然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當然,一些作者也總結出了不少教訓。例如,樊丙庚《四川“三線”建設》得出了四川三線建設中工業布局沒有做到基地化,沒有城市概念,先生產、后生活,生活向農村看齊,倉促上馬、建設前期工作效果很差等教訓。

  4.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

  對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四川三線調整改造,學術界也有一定研究。盧周來對四川三線建設與改造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始于6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為四川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潛力;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三線改造,又給予四川省經濟發展以直接的帶動力、推動力,并使之走向外向型發展道路。(盧周來,《三線建設與改造對四川經濟的影響及啟示》,《軍事經濟研究》,1996年7期)。三線調整改造涉及到許多問題,已有學者研究了三線企業“半邊戶”家庭的生活問題、下崗職工的生存現狀、三線人的身份認同與構建、三線單位的社會特征與社會生活和企業搬遷等問題。

  5.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對比研究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三線建設,把三線建設與如今的西部大開發加以比較研究。但具體就四川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對比研究的還是比較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何郝炬、向嘉貴主編的《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認為兩次大開發雖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戰略目標、體制背景、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的,但二者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并且在回顧四川三線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建設性意見。王庭科通過分析四川三線建設的一些實例,指出三線建設堪稱西部大開發的先行,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認為西部大開發不是三線建設簡單的重復和延伸,不能走計劃經濟的老路。(王庭科,《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黨的文獻》,2000年6期)

  6.四川三線建設的區域研究

  近些年來,不少研究者通過挖掘四川各市州三線建設檔案材料,對各地三線建設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并就三線建設對當地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其中,攀枝花三線建設研究的成果最多。例如,寧志一從經濟決策的角度對開發攀枝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從開發建設攀枝花的時機、攀鋼建廠地點的選擇、管理體制的形成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共中央開發建設攀枝花是一個創新、科學合理的決策。(寧志一,《論開發建設攀枝花戰略決策的形成》,《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3期)。劉呂紅、闕敏分析了三線建設與四川攀枝花城市形成的關系,認為攀枝花是一座年輕的資源型城市,其形成與三線建設緊密相關。攀枝花城市形成路徑以攀鋼基地為基礎而形成攀枝花城市。影響攀枝花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形勢判斷是背景;資源稟賦是基礎;區位特別是條件;政府組織是動力。(劉呂紅,闕敏,《“三線”建設與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唐都學刊》,2010年6期)。還有學者以攀枝花市為個案,指出可持續發展和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是三線建設而興,特別是資源型城市的一條發展之路。(楊景全、李仲先、何青,《關于對“三線”城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思考》,《攀枝花學院學報》,2005年6期)。向東對攀枝花地區的三線建設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向東,《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攀枝花地區三線建設論述》,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此外,學者也對四川其他地區三線建設及其影響進行了研究。如從李秀中《成都60年:從三線建設到城鄉一體化》一文中,可看出三線建設為成都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李秀中,《成都60年:從三線建設到城鄉一體化》,《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9月23日A14版)。王小蓉認為廣安因其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地域優勢而成為四川三線企業布點較為集中的地區,為共和國三線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三線建設也對廣安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王小蓉,《略論三線建設在廣安的發展及影響》,《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3期)。崔一楠、李群山在《1965年四川廣元對三線建設的支援》中分析了三線建設過程中廣元地方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發揮的作用,說明了廣元這個三線重鎮在四川三線建設時期的重要性和重大影響。(崔一楠、李群山,《1965年四川廣元對三線建設的支援》,《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2期)。

  7.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針對三線建設對全省、各地市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現代化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三線建設鑄豐碑》(王春才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一書收錄了原四川省計經委主任、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辛文的《三線建設與四川產業基礎的形成》一文,認為四川產業基礎的形成得益于三線建設;原四川省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處處長趙偉的《三線建設鑄成四川強大經濟支柱》中也認為三線建設帶動了四川的經濟發展。寧志一、劉曉蘭則認為,三線建設給四川現代化建設帶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極大地改變了四川經濟的落后面貌,使四川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寧志一、劉曉蘭,《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現代化進程》,《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年6期)。寧志一還指出,四川以三線建設為契機,使本地的現代化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同時20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對三線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寧志一,《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經濟跨越式發展》,《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4期)。周明長認為三線建設在四川省的全力推進,不僅使城市借此躍入國家工業化的主流進程,而且使其城市體系得以重塑。重工業城市快速崛起,成為四川省城市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周明長,《三線建設與四川省城市現代化》,《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年1期)。有學者認為,三線建設的全面起步也開啟了攀枝花的城市化進程。(楊學平,《論三線建設與攀枝花城市化進程》,《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6期)。還有學者分析了三線建設企業和地區如何輻射周邊的落后地區,為開發西部做貢獻。李星星、羅勇主編的《攀西裂谷上的生長點——攀枝花經濟輻射及民族關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從社會學、民族學的角度研究三線建設企業和地區如何輻射中西部的落后地區的階段性成果。

  8.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四川三線建設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三線建設的決策和實施,凝聚了第一代中央領導核心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及彭德懷等中央領導人在當時復雜國際國內形勢下的戰略思考和籌劃。80年代至90年代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體現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與時俱進的開拓與探索。四川作為三線建設重中之重,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親自視察,因此,對三線建設與領袖人物的相關研究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也有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口述與回憶頗具特色!度建設鑄豐碑》一書中徐馳《重游攀枝花,懷戀周總理》、王春才《彭德懷去三線》、胡昌旭《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薄一波同志回憶中央關于開發建設攀枝花的決策》、管開智《朱老總關懷瀘天化》、《功蓋天地、情暖二灘—我國兩代領導人視察二灘紀實》等,既有研究成份,也有親歷者的口述成份。

  9.三線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

  三線企業搬遷以后,不少原來的遺址也陷于封閉和荒廢之中。如何利用這筆豐富的工業遺產,也成為學者們思考和研究的內容。王成平以廣安“三線”工業遺產為例,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王成平,《20世紀工業遺產保護芻議——對以廣安“三線”工業遺產為例》,《四川文物》,2009年1期)。孫霞、李群山認為,三線建設為綿陽建立國家科技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線建設時期留下的大量遺產亟待更好地保護、開發和利用。綿陽三線建設文化與精神應當成為綿陽新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孫霞、李群山,《論綿陽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開發》,《福建黨史月刊》,2014年16期)。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